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
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并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其后,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0年,他与李银河结婚。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黄金时代》被当局查禁,甚至不准在国营的新华书店摆卖,可是却受广大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赞赏。事实上,《黄金时代》在个体户书摊上已经售出六万多册,并且出版了台湾版和香港版,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亦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留学生偶一露面总会造成排队阅读的局面。”至于他唯一一部**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节最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1997年4月10日在北京因心脏病猝死的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人物简历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59-1965年 北京二龙路小学学生。
1965-1968年 北京二龙路中学学生。
1969-1970年 云南农场职工。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知青,后做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病逝于北京。
内容简介
王小波无疑是当代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1997年4月11日,正值他创作巅峰之时却因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留给读者无尽的惋惜和怀念。然而,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这套《王小波全集》共分为十卷本。第一、二卷为杂文把王小波留下的35万字的杂文全部收录,另外还将原来从来没有收入的杂文分别插入两卷中。第三、四、五卷为长篇小说和剧本。第六、七卷为中篇小说。第八卷为短篇小说。第九卷为书信,除收入原《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的书信外,还收入了新近收集到的王小波部分书信,并将李银河写给王小波的信及他们二人的部分照片也收入其中,这些都是第一次公开出版。第十卷为未竟稿,所收作品除原《黑铁时代》中的三篇小说未竟稿外,其余作品都是李银河根据作者留存下来的电子文件新近整理出来的,也是第一次公开出版。这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曾得到了作家夫人李银河和作家生前好友们的热心知道和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
内容简介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内容简介
这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内容简介
我和你分别以后才明白,原来我对你爱恋的过程全是在分别中完成的。就是说,每一次见面之后,你给我的印象都使我在余下的日子里用我这愚笨的头脑里可能想到的一切称呼来唤你。比方说,这一次我就老想到:爱,爱呵。你不要见怪;爱,就是你啊。
黄金时代
青铜时代(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
白银时代
黑铁时代(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
王小波杂文集Ⅱ:盛装舞步
我的精神家园
思维的乐趣
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
似水流年
革命时期的爱情
万寿寺
寻找无双
理想国与哲人王
唐人故事
红拂夜奔
地久天长
真的是很难找到呀 。不好意思 。
还是斗胆希望采纳答案 多谢多谢~~~~~~~~~~~~~~~~~~~~~~~~~~~~~~
二十四年前的早春,三毛在台北一家医院把自己杀死。当时她四十八岁,是个很有名的女人。一个月后,贾平凹收到她写的信。信里是正常的语调,约定要来大陆玩。这不是一个预谋轻生的人该有的样子,外人感到震惊,她父母虽悲痛,却也谈到,知道会有这一天。关于她的死,坊间传闻太多,而我更相信,这是抑郁症的结果。
谈到她,一定逃不开各种八卦。但是,我还是愿意从作品聊起。
《撒哈拉的故事》当然是最好看的一本,白手成家讲她与荷西如何一点点布置,把几间普通的水泥房,变成沙漠里最美的家。拿棺材板做靠背,用花布自己缝沙发。捡回别人扔掉的废轮胎,洗干净,放上垫子,朋友来了抢着座。荷西送的结婚礼物,竟然是一副骆驼头骨,而三毛兴奋的对他又亲又叫,看的你不由诧笑:怎样的心意相知才能如此默契?芳邻是大型吐槽那些不懂尊重私人空间,拿走别人东西心安理得,又让你讨厌不起来的邻居。写做饭那篇,三毛是这样哄荷西的:粉丝是初春的雨,还没下下来就被冻住了,山民收了来卖钱换米酒喝,所以很珍贵哦。
有这样家常琐碎的一面,调皮可爱,生活气息极浓。也有哭泣的骆驼,哑奴,这样沉郁悲壮的作品。哭泣的骆驼和追风筝的人一样,看完几天缓不过来,是一个异域噩梦,因为在经验之外,只得全盘相信,连梦里也想着那情节,不得安睡。有多少人因为这本书,对撒哈拉沙漠有了地理知识以外的喜欢?
闹学记也好,是一种繁华落尽的没心没肺,三毛善用短句,句子没有主语,所以更显家常。万水千山走遍我看不下去,不是她写的不好,是受不了。当时她已经很痛苦了,一个人走世界,不管写什么,笔下都有莫名悲伤。梦里花落知多少,爱看,又不敢看。每次想像她当时承受的事情,就觉得太沉重了,不忍细想。那句,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从前抄在本子上,如今敲下这行字都触目惊心。
她有几篇文章写在德国读书,文字里没有调皮,也没有异乡情调。只是一个平凡留学生的日常,上课,下课,拼命背单词,自己逼自己上进。鞋子里进了雪水,脚冻的生痛,也不是没钱,但偏偏和自己过不去,不肯买新鞋子。她说,再也不要去逛百货商场了。人家问为什么,她回,因为要记住所有货物的名称和摆放位置呀。这也是她在德国课外打工的经历。
因为三毛,多少人觉得自己去过很多地方。她把眼睛看到的人事写下来,看客就脑补出一个神秘的远方。三毛身上戏剧性的元素实在太多,以至很多人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她,信誓旦旦讲她撒谎,却又拿不出任何有力证据。
抑郁少女,自杀未遂,异国游学,未婚夫猝死,偶遇暗恋自己多年且小六岁的男生,白手成家,在沙漠里过着无法自证的幸福生活,丈夫却意外身亡,她也由沙漠主妇变成著名作家。一生自杀三次,第一次是少女时期,第二次是未婚夫猝死之后,第三次比许多人预料的晚了许多年,但终于成功把自己杀死。
确实看上去不是一般人的生活,但因此就认为她撒谎,也是有病。世事往往这样,女人描述自己所见所思时,男人常觉得她撒谎。女人撒谎时,男人通常叫她小乖乖。不是一个物种,理解起来总会有隔膜。
有人怀疑荷西是三毛虚构的,但加纳利群岛他们住过的房子还在,荷西的坟墓还在,并且因为没有缴费,他的遗骸被迁出,和其他7人合葬一处。三毛和父母写了许多信,她父母也见过荷西。如果是虚构,比如你的孩子虚构出一个爱人,你难道不是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吗,怎么会帮着她一起做梦?
三毛写荷西过世的事,荷西家人来奔丧,她濒临崩溃,父亲陪着她,母亲用平底锅给荷西家人做一碗又一碗的蛋炒饭,甚至没空多与她说话。荷西家人临走前,也并不忘买岛上有名的手表送人,更像观光客。后来她去西班牙荷西父母家,公公冲她喊:荷西的钱都是我的。她说,爹爹,除了结婚戒指,我什么都不要。但是如果你还记得,荷西被无良老板拖欠工资,三毛打上门讨要的情况,就知道,这真的是心灰意冷。
我的判断是,三毛写故事,会有细节上的删减,情感上的褒贬。但是对一个作家完全要求纪实,确定不是在搞笑吗。后来也有人问三毛笔下可真,她回答大意是,我不能确定,写的时候以为是真,但也许不是。攻击三毛撒谎的人,是你自己的点偏了。至于李敖对三毛的评价,核心点是:丑逼不配内心细腻。李敖对女人的审美是直男癌晚期,在他心里,女人只管美就好了,脚底不能脏,便秘更是大罪。他对前妻胡因梦都如此刻薄,更不消说别人了。还有人拿他评论三毛的话当回事,真是够了。
智商低和没教养,常常把别人的无言以对当成服输,单方面宣布已胜。但是这一切好就好在,已经和三毛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