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yezi666

张家港留学(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在哪里)

yezi666 01-11 118
张家港留学(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在哪里)摘要: [db:Intro]...

一、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在哪里 江苏科技大学 苏州理工学院地址在江苏省张家港市长兴中路8号,该校是由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和 江苏科技大学 合作创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二、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介绍

江苏科技大学 苏州理工学院前身为 江苏科技大学 南徐学院(成立于2002年),2012年6月,经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正式更名为 江苏科技大学 苏州理工学院,迁址江苏省张家港市。 江苏科技大学 苏州理工学院是由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代表方:张家港市金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 江苏科技大学 (负责办学管理)合作创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学院坐落在全国百强县市前三甲、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城北科教新城沙洲湖畔,占地约856亩,建设总投资11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学风浓郁,象征着热情、友爱的香樟树浓荫遍布,伴随着琅琅书声蔚然成林。

学校的举办方—— 江苏科技大学 ,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依托 江苏科技大学 扎实的办学力量,学校采取新机制新模式办学,与 江苏科技大学 张家港校区、张家港 江苏科技大学 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调发展,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根植张家港、面向全江苏、服务长三角”,学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快建成一所办学声誉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对地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学校设有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机电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商学院、公共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冶金工程、财务管理等25个本科招生专业。学院对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 江苏科技大学 苏州理工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 江苏科技大学 苏州理工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6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6%以上。学校坚持每年在新生中选拔组建“综合改革实验班”。“综合改革实验班”的招生以学生高考成绩为依据,进校后通过学生自主申请,结合数学、英语考试成绩,综合考评录取。“综合改革实验班”设有工程技术、信息科学和商科3个大类以及国际合作班等类型。学生进入实验班后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培养,满足条件的优先在学科大类中进行专业调整。实验班在管理模式上借荐“书院制”的模式,单独组班、集中管理,实施“双导师制”。按照一年级进行通识教育,二年级大类培养,三四年级完成相应专业培养的模式,利用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和灵活的管理模式,强化教育、培养与督导,为学生继续教育与留学深造提供良好的条件。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成了一支富有特色、专兼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1/5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1/3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拥有研究生导师30余人,充分依托 江苏科技大学 张家港校区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现有硕士生约100人在校开展学习和科研工作。现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中船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人,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1人,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首席专家1人,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创业领军人才1人,泰州市“双创”人才1人;入选张家港“港城英才计划”及紧缺高层次人才10人。共有7位教师荣获省级专业学科讲课比赛二等奖及以上,其中一等奖2人;有9位教师荣获校级讲课比赛二等奖及以上,其中一等奖3人。

学校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逐步形成了“立足张家港、服务长三角”的政、产、学、研社会服务体系。学校与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以及众多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全面产学研合作。2012年6月,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与 江苏科技大学 签署协议,共建 江苏科技大学 苏州理工学院和张家港 江苏科技大学 产业技术研究院,张家港市人民政府计划3年为研究院投入3000万元专项经费;2013年,学校与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设立400万“永钢奖学金”。截止目前,学校已与张家港共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6家,各类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11家,与20余家企业和行业协会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大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英、澳、韩、加、法等20多个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美国底特律大学、伦敦商业研究学院、法兰西商学院等高校联合举办了合作项目。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终身教育”的育人理念,坚持打造“先进思想引领青年,高雅文化塑造青年,多元领域培养青年,优质平台服务青年”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励志教育、助学帮扶、奖学基金、创业扶持等完善的激励政策为优良学风建设形成了有力的支撑,高水平校园文化及科技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志愿服务以及各类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等活动中屡屡获奖。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创业实践等活动,让广大学子知识更加宽泛,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团委被评为“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

徜徉在美丽的校园中,清婉的微风拂面,伴送着抑扬吟咏的乐声;苍劲雄厚的碑铭,镌刻着船魂精神的生生不息;荫荫蓬勃的桂树林,记载着科大苏理工人不懈追求的执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在与时俱进中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在激烈竞争中提炼办学特色,为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应用技术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刘半农(1891——1934),名复,字寿彭,1891年生于张家港市南沙镇(原属江阴),幼年从先君宝珊先生就读,后毕业于翰墨林小学,并到常州府中学攻读。武昌起义后,学校停办,他在清江从事书牍翻译工作。宣统溥仪退位后,他又抵沪以卖文为生。因为文才出众,受到鲁迅先生的赏识和器重,被邀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在这期间,他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并努力从事新诗的创作实践。在宣传文化革命、反对封建复古主义的斗争中,他冲锋陷阵,写了不少文章,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我之文学改良观》、《复王敬轩书》等;在新诗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他也有出色的贡献,写了文艺论著《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创作了新诗《相隔一层纸》、《学徒苦》、《铁匠》、《敲冰》等。当时的刘半农,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忆刘半农君》)。

后来,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器重刘半农的学识才华,破格聘刘半农到北大任教。1920年,刘半农又去法国里昂大学留学,并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4月回国后,刘半农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世界日报》副刊编辑等职。以后,他又以一个学者和诗人的身份活跃于文坛上,在文艺批评、语音学、文学、乐律、古代音乐史以及摄影艺术等诸多艺术领域中,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显示了多方面的非凡才华。

刘半农到京以后,对故乡仍充满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曾于1919年夏和1925年冬两度回归故里。一回到家乡,他就探耕者,访渔夫,察风俗,观民情,跟父老乡亲叙谈离情别意,话说家常趣事。在亲情洋溢的交谈接触中,他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先后采集了船歌20首,短歌30余首和长歌2首。后来,这些作品分别刊于《歌谣》周刊和收在《瓦釜集》中。

1934年,刘半农不幸暴病身亡,享年仅43岁。鲁迅先生惊悉刘半农去世,不胜悲痛,挥泪写下了《忆刘半农君》一文,以表示对刘半农的纪念。

刘半农的主要著作,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杂文集《半农杂文》;翻译作品《法国短篇小说》、《茶花女》;学术著作《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1958年,为纪念刘半农,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了《刘半农诗选》。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