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笑话听过后一笑了之的事,却萌发了我想去土楼一探究竟的最初想法。为逃避上海蚀骨的湿冷,选择冬天去福建旅行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永定土楼当然是此行的目地。
客家人造土楼隐藏青山绿水间
火车先到的漳平,转车到龙岩,再在龙岩汽车站跳上开往湖坑民俗文化村的中巴。这个过程听上去复杂,但由于转车的时间和地点都能方便的衔接,所以去土楼的路一点也不难。
汽车开出龙岩城,到了乡下风景慢慢开始好起来,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阳光下青山绿水分外妖娆,而掩藏在其中的土楼也不断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说起土楼,不能不提及土楼的建造者——客家人。他们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历经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很团结,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在福建,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而圆楼相对少见。
最富丽的土楼铸花栏杆
在我参观完民俗文化村里最有名的土楼振成楼后,我直观的感受到“土楼是一座缩小的城池,放大的碉堡”这句话形容得非常形象。土洋结合的振成楼虽然历史不长,但却是永定最富丽堂皇的圆楼。它有内外两个环,直径四十八米,外环坚固高大共有四层,一二楼对外不开窗,便于防御外敌,要是储备充足,楼里的人可以大半年不用出门;而内环是仿西洋式装修的中堂大厅,宽敞明亮,据说二楼上的铸花栏杆还是当时从上海运来的呢。领我参观的林家大爷不无骄傲地伸出手指作八字状说:“当年,我的爷爷可是花了8万光洋才建起了这座房子。”客家民居是用糯米饭和鸡蛋清粘和的。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三角楼、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他们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灵。
中国古代民居房屋的构造及承重结构是怎样的?
在装修房屋时,保护墙面防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防水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房屋的墙面,避免因为墙面渗漏而出现一系列的水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装修中墙面如何保护防水。
?防水材料的选择
防水材料的选择是确保墙面防水的关键。民居防水主要有防水涂料,防水卷材,防水砖等多种材料。需要根据具体墙体情况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防水材料。
?墙面处理
在墙面装修之前,必须进行墙面处理。先将墙面处理平整,并且清理墙面,保持墙面干燥,然后在墙面表面涂刷底漆,增强墙体吸水性与附着力,最后再施工防水材料。
?施工技巧
施工防水材料时需要注意折角和移位的处理,应折角直接上坡处理,避免出现死角。在使用卷材防水材料时,必须对材料进行冲洗,保证其防水效果。施工时应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完成后对墙面进行检测,确保墙面防水质量。
?管道防水
在墙面防水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处理墙面本身,还需要对管道进行防水处理。墙面内的管道堵漏是防水工程不可缺少的一环,需要使用专业的防水材料,进行管道表面的处理,避免水从管道渗漏到墙面内部。
台湾的民居建筑特色是什么?
中国民间房屋的构造,基本上都用梁柱作为骨架的构造方式,没有骨架房屋则立不起来。骨架,即是用木柱梁架承担的,也就是用木材组成的梁柱式结构方式。做木柱承担横梁,梁上再立矮柱支承斜梁,然后架与架连结起来,纵横交叉组合成为构架体,然后用墙壁来作为围护构造,所以人们讲:中国的房屋“墙倒屋不塌”。这不像外国,特别是用美国的房屋,用墙作为承重力量,墙倒当然房屋也就倒塌了。中国则不然,如果一座房屋四面的墙都倒塌完了,而房屋照样竖立,这主要因为木柱梁架没有倒塌,实际上这就是梁柱式。中国南方的房屋以穿斗式结构作为梁架结构方式,溯本求源,穿斗式结构是仿自干堃式房屋,干堃式又仿自巢居,这样流传而来的。北方则用梁柱式构架,它是由穴居、半穴居的构架逐步发展而来的。盖房子之前要打地基,立石,栽柱,夯土做台墙壁,或用土坯以及砖砌内外墙,主要是外墙,再做屋顶铺瓦,然后再做内外装修,内外装饰,这样使得房屋很快地建造起来。一般内部隔墙则用木板,必要的部位仍然加砌砖墙。中国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所以很多部位都要安装,建一座房子两三个月即可完成的。
在民居的构造中,最主要的有几个部分:
1.地基、基础,对这一问题应当十分重视,我们建造一所房屋对地基、基础处理不适合时,房屋要下沉或歪倒。
2.梁柱、梁架,要一部一部地安装牢固。
3.砌体,这主要的砌筑维护结构,内外砖墙要砌得坚固耐久。
4.屋面瓦,对屋面瓦要进行处理,这样才使这座房屋不漏雨水。其中的处理方法在屋面板上抹大泥,要加厚一点,上部抹细泥,再铺瓦,瓦面整齐,使仰合瓦铺砌甚紧,这样才可以保证不漏雨水。
台湾的民居建筑特色是闽南传统民居风格为主要特色。台湾民居有个很大特点:骑楼。因为台湾常下雨,还有其他因素,所以早期盖的楼都是把一楼的门面往内缩,空出一条走道给人们行走。
但因为台湾的摩托车很多,所以骑楼有一半又变成摩托车的停车场。这种早期的楼一般都是方正的,没啥特色,大约四五层,顶楼加盖,没有电梯。新式的楼和内地小区型态类似,但公共设施比较少。
台湾的民居建筑风格
台湾信奉道教和佛教的人很多,而习俗是每一个村就会有有个土地神管理,因此土地庙非常普遍,但北部因为城乡差距已经不明显,土地庙多半会隐藏在社区的一小角落。
另外还有所谓的宫庙,很多"自称"有神灵感应的人,说是领天命要开宫,也会在社区里开宫庙,平时固定时间会"办事",所谓办事就是起乩帮信徒解惑、收惊、斩桃花,甚至还有问签赌明牌之类的。
到桃竹苗一带,早期盖的房子大约都是两三层透天厝,而且多半习惯用木质横推门,这一带属於客家人聚居地,所以是农田和透天厝并存,市区也就类似北部。
更早期的古街会保留殖民时代建设的西洋楼,外表都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石雕装饰,这个在台湾一些早期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有。
另外就是还会保有一些闽南式的四合院建筑,和少数客家早期建筑,这种都相对渐渐稀少,因为多数都拆了盖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