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yezi666

美国留学后(美国留学新生抵达后要完成哪些事情)

yezi666 01-05 136
美国留学后(美国留学新生抵达后要完成哪些事情)摘要: [db:Intro]...

 去美国读书的学生,作为新生抵达之后,要先做好那些事情呢?这是大家需要在国内就做好功课的。和来一起看看美国留学新生抵达后要完成哪些事情?

  新生须知

 一、务必参加学校的开学周活动

 大部分美国学校会为国际生们提供很多方案让国际生尽快地融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开学周活动必不可少的。美国大学入学前的开学周活动提供了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方面的知识,包括国际生签证证规定和其他各类主题方面的信息,帮助同学们适应新的教育体制,给自己准确定位,在美国学习期间获取更多的资源。

 在开学周,同学们可以在活动中听取其他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学习经历。在活动中了解文化思想调整和安全等主题。这是让同学们最快速了解美国大学生活的方式,同学们一定不要错过。

 二、养成关注电子邮箱的习惯

 美国大学经常会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有关的重要信息,大到各种教育信息通告,小到如何注册课程每次从机场前往校园等校园常识,都会通过邮件发送给学生。新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自己的同学,或者学长们联系,咨询关于校园生活的各种问题,获得帮助。

 三、了解美国大学对学生的健康要求

 美国大学通常要求即将到来的国际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要打一些疫苗。各地区会有所不同,同学们要了解自己学校的具体医疗需求,这是个当地政府和学院的硬性规定,每个国际生都需要去达到的要求。

 四、为生活规划合理预算

 在国内高中通常都是走读居多,住校大部分也都是封闭式管理,日常花销家长都为之考虑周到,学生自由己不需要考虑太多生活预算的问题。但是到了美国,新的环境下同学们每月开销可能会增长得很快。刚入学的同学需要通过创建预算来合理规划自己的留学生活,这也是对自己好习惯的养成。

 五、整理所有必要的文件

 同学们在出发前往美国留学时,应将护照,签证和其他重要文件放入手提行李中,随身携带,而不是随便放在托运行李中。尤其是1-20表格,它和你的护照、签证一样重要。一但这些东西失踪,将给你的求学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

  必做事项

 一、尽量参加迎新会

 美国高校的迎新会是新生了解校园生活,找到伙伴的最佳时机之一。学校通常会举办一系列的活动,由老师及学长学姐讲解学校的相关信息,比如学术资源、周边设施、校园活动等。部分学校还会安排校园游览,举办破冰游戏等活动,我们可以很快的找到一起的伙伴,在今后的生活中彼此有个照应。

 不过因为疫情影响,部分学校可能不会举办线下的迎新会了,但是积极参与迎新会还是能了解到很多咨询,同学们务必参加。

 二、合理选课

 在大学期间我们是可以自由选课的。但是,如果你初来乍到,不建议在第一学期就选择太多课程(3~4门课为宜),或选择太难的课程。 美国大学的课程对课后学习和作业的要求很高,对于新生来说应该以适应为主,量力而行。

 在开学前的两周,教授通常会先介绍自己的授课大纲(Syllabus)和课堂的评分标准。如果此时发现课程设置并不适合自己,那么建议大家尽早换课或退课,以免影响整体学分。

 另外,如果有机会认识到未来的学长学姐,那么请教他们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三、好好学习

 这点非常重要,我们是出去学习的,当然要努力的学习,才能对得起自己和家人的付出。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中,授课教授通常在下课后便会直接离开,学习更需要主动性。

 在自学的过程中,我们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积极预约教授的office hour,进行请教。 一方面我们在课堂中的讨论可以更加深入,另外,也会加强和教授的联系,在课程中取得更高的分数。有些教授会招募科研助理,或者有实习的机会,如果和教授关系很好,更容易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美国的学习中,每次的课堂作业,每次的随堂发言都可能是我们总成绩的评分依据。有些同学初到美国,对自己的口语不自信,不敢在课堂中发言,这可就吃了大亏。

 因为美国的按时出勤(attendance),评分依据可能还有我们参与课堂讨论的次数,和深度。 如果你一直不参与讨论,可能连这部分分数都无法拿满。

 建议每位同学在课前认真阅读课程的教学大纲(syllabus),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积极表现自己。好的学习成绩也是对我们能力和态度的肯定。

 四、尽早参加校招会

 美国高校通常在开学后的一个月左右,就会举办校招会。 学校会邀请许多雇主前来学校进行招聘,除了全职的岗位外,还会招募实习生。

 建议各位同学一定在第一学期就参加体验。提前参加校招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美国企业的招聘要求和流程,也是非常好的扩充人脉的机会。如果顺利在校招会上取得了实习机会,部分公司甚至会给优秀实习生开出全职转正的邀请(return offer)。对于希望长期在美工作的同学来说,尽早准备校招会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五、其他建议

 除了以上建议,其他方面也需注意:

 ? 守时

 ? 避免种族歧视

 ? 不要代写作业、抄袭、作弊等学术不端的行为

 ? 遵守当地规则和法律

 ? 注意安全

 盘点美国博士留学毕业就业四条出路,根据学术中国,Warald总结了读完博士之后的出路,主要有四种(有的专业实际上远小于四种)。

  第一种出路:终身教授

 读完博士最典型的出路就是去学校做老师,尤其是终身教授。如果做的好的话,一般六年之后,就可以成为终身教授,不用担心失业的问题。

 有的人牛,去牛校做牛活出牛成果,虽然成不了顶级富翁,但是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了。

 做老师,就意味着要教书,同时也很可能要做科研。大家平常看得有排名的学校,基本都是要求老师教书、科研及培养学生同时都要做好,这里面,教书+科研是最累人的了。一些规模不是很大的学校,如果没什么科研要求,教授们可能就是一辈子教书。

 学校规模小一些,工资不会那么高,但是没有做科研的压力,所以有的人也很喜欢;牛校标准高,要求科研出成果,压力大,很辛苦,当然相应的工资待遇好,事业成就高。

 成为终身教授之前不容易。

 要上很多课,要回答一些本科生的疑问,而且每天光是国际学生的陶瓷信估计都够删除一会儿的,同时还要写Proposal申请经费带学生做科研写论文;极少数的学校,终身教授可能跟难拿,比如说招3个Assistant Professor,但是6年以后只留一个,这种一般是顶尖牛校,会很累。但是绝大部分学校会根据反馈意见帮你改进,最终的目的是留住你,而不是6年以后赶你走。

 如果你就是一门心思削尖脑袋要去校牛校,那肯定累,不然其实没那么恐怖,主要就是第一年刚开始的时候会累一些,熟悉了以后就好多了。

 此外,每年暑假有3个月的假期,一些老师自然是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做科研,否则出去旅游或者回国短期旅游,过的很幸福。拿到终身教授之后,科研就不会作为硬性要求。

 斯坦福哈佛MIT等牛校的有些牛老师,学校给的工资反而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二种出路:去公司

 有的人念完博士以后不想留在学术界,找不到好的professor的职位,所以就选择去公司。

 博士毕业生在就业上不如硕士容易,但是只要找到了工作,工资一般都会比硕士高。博士生都有自己很深入研究的小方向,一般过了最初的1-2年之后,往往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小方向的研究里,一部分人的理论研究在行业的人看来,可能有些overqualified。

 是否应该读博,是个人选择。读完博士也不一定就不好。专业不同,行业不同,情况也不一样。

 比如说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都需要很多博士生;科技行业,有认识的朋友去了谷歌,还是以读完博士的人居多;还有些朋友去了oracle,博士生去的都是核心研发部门,但是硕士生们很难进这样的部门。也有的博士生,对某项领域很精通,正好是某个公司很需要的,公司会给很高的工资。

 在公司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被裁员的风险大,尤其是在拿到绿卡以前,选择稳定和有发展前途的公司很重要。

  第三种出路:科研机构

 在公司一般是做应用开发,而不是科研。但是少数公司里,也有很牛的Research Lab,比如IBMTJ Watson,Microsoft,HP等等都有,他们雇佣一帮科研牛人专门做科研,提高公司技术和研发水平,微软就有若干个ACM Turing Award(图灵奖)得主。

 有些这样的科研机构,不隶属于任何公司,自己独立经营,靠各种军方资助,民间捐款,NSF或者风险投资生存;Harvard也有DFCI这样的科研机构,哈佛周围还有children?s hospital or Brigham and Woman?s hospital这些医院,里面有以作research为主的职位。

 总的来说,拿着博士学位找个高薪工作,继续作博士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做科研发paper,是很多博士们的梦想,但是要实现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

 博士后也是一种工作,很多专业都可以选择作博士后,生物类专业最典型,绝大多数博士毕业以后都要到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做几年博士后再说。

  第四种出路:政府部门和科研机关

 这种地方很少招外国人,但是的确有少数中国人在政府部门里找到会计或者IT方面的工作。这种工作的最大好处,就是福利待遇好也很稳定。

 有学习Public Health相关专业的朋友,毕业之后去了FDA(Food&Drug Administration,食品药物管理局),这个也是美国的要害部门了,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雇主。FDA绝大多数职位原则上说是不招没有绿卡的人,但是这个朋友是牛校phd,背景很强,又善于交流,最终还是去了。很多政府部门工作要求securityclearance,军工性质的单位更是如此。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