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yezi666

留学的孤独(孤单、看不到希望)

yezi666 01-07 106
留学的孤独(孤单、看不到希望)摘要: [db:Intro]...

作为一枚留学五年的海归,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深入我心了。其实留学对于同学都是一次锻炼,不仅仅是学习海外的先进技术,更多还有心理上的磨练。

初到国外,英语国家还好。尤其是小语种的国家,沟通都有一些难度。很多时候你说的话对方都无法理解你的含义。记得我刚到意大利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读预科,而且说英语那里的人也听不懂,于是只能用简单知道的词汇来描述。难堪到什么程度?我去超市想买一瓶油,但是不知道如何用意大利语说油。只能说“**的,像水一样的,用于厨房的”进行描述,来让对方猜测我要买的是油。对于盐,也只能尴尬的解释“白色的,像沙子,很咸的东西”,是不是有点像你画我猜的意味。如果说刚开始这还能觉得有点乐趣,时间长了慢慢你会觉得自己的无能而深感叹息。

生活上的不适只是冰山一角。人是个群居动物,而留学生涯最难克服的便是孤独这一关。身在海外,没有父母的照顾,加之华人不多身边就没有多少朋友。基本而言,中国人还是跟中国人抱成团,绝大多数是融入不了外国人的圈子里。毕竟这涉及到不同种族期间的价值观和生存模式的差异。于是,久而久之,留学生只能孤独的跟那么一小群的同伴进行交流,一旦产生了矛盾,圈子就会更加的缩小,变成了孤单无依的状态。

于是,他们蜷缩在宿舍里,终日靠打游戏来发泄或者说麻痹自己。只有在虚拟世界,才能感觉那少许的快乐,跟陌生人畅谈心扉。因为他们不愿意面对那个陌生的世界,没有亲朋好友只有自己一个人孤胆奋战的挫败感。

那么,留学生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第一,要攻克语言关。语言是最重要的关卡,只有能够流利的说外语才能无障碍的与人沟通,这样别人也能领会你的意思。第二,要勇敢的走出去,刚开始可能很难,但是试图打开自己心扉,多加入一些学校的社团认识小伙伴,努力在与人群的互动中,在活动中消除这种寂寞感。无论那种,只有自己主动的去走出去,这个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作者简介:狸小猫。意大利传媒硕士。微博读书签约作者、简书签约作者。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第一次出国留学,那面对陌生的环境,总会生出一种孤独感。那这时候怎么办,下面来说说第一次出国留学如何克服孤独感,下面一起来看看。

 初到海外

 为何学子爱找父母?

 现在出国的学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很少有在陌生环境中独立生活的经验,对父母的依赖感较重。部分学子初出国门,依赖性体现得更加明显,在遇到难题后,总会在第一时间寻求父母的帮忙。就读于东京工业大学的宫米(化名)说:“很多事情我都没有经验,不会处理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所以常请父母帮忙解决。”

 留学之初,尚未融入当地环境,语言不熟练,朋友也少,这让一部分学子感到难以适应。同时,因为时差的原因,和国内的朋友交流减少,可倾诉的对象也变少。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陈瀛(化名)说:“大多数年轻人有烦恼更喜欢找同龄人倾诉,但因为在国外,身边同龄且可以深聊的朋友不是太多,所以只能寻求父母帮助。”

 求助父母

 能否赶走孤独?

 父母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考虑事情会更加周全细致,一定程度上的确为很多学子提供了心理慰藉。来自父母的一些建议也会对留学生的选择和决定产生影响。刚从法国留学回到国内的莫予杉表示:“父母提供的建议肯定是有用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留学时,父母和孩子处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可避免地因时差和环境等原因产生沟通障碍。父母很难对孩子所处的现实情况了解全面,导致他们在很多时候并不能为学子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与抚慰。再加上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的年龄和思想观念上的代沟,父母很难体悟到孩子的急切需求。“供”与“需”的不匹配,导致部分学子陷入更深的孤独感。“在孤独时,父母的帮助更加直接。一般而言,只有父母是愿意无私地帮助孩子的。”陈瀛说,“但由于代沟问题,虽然我知道他们很爱我,但有时候也很难真正了解我的需求。”

  克服孤独

 还可以这样做

 其实,想要克服内心的孤独感,并非只有寻求父母帮助这一条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充实生活。

 莫予杉认为,真正克服孤独感还是要靠自己调整心态,找到适合的方式融入环境。同时,也可以尝试寻求身边的朋友或同学的帮助,尽量多与当地人交流、结交新朋友来缓解孤独的感觉。

 除了向他人寻求帮助,学子也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让自己充实起来,减少孤独感。“一个能够填补内心空虚的爱好可以帮助自己走出孤独感。”宫米说。莫予杉也认为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孤独感。

 在无法依靠自己走出孤独感的困境时,还可以向学校的心理中心求助,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如果在朋友很忙时,贸然去找他人帮忙或倾诉会有些不合时宜,”陈瀛说,“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找学校的心理中心求助,那里的老师会很乐意帮忙。”

 留学海外,产生不适应感、孤独感是正常的。要想排遣孤独,除了父母的帮助,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享受孤独,这样的留学生活,会使学子收获更多,成长更快。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情况介绍:

1:孤寂

用吃喝玩乐应对感情真空

平常的日子,除了上课学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大学教育很独立,选不同的课,碰到不同的同学。上完课又匆匆走了。大家很陌生,也很少有沟通。能有的熟人,就是住在一起的那几个中国同学。此外的,基本上是真空世界。于是,闷极的时候,大家一起吃吃喝喝,拼命往肚子里灌啤酒。

更多的留学生,身边没有深交的同国籍朋友,加上周围是个陌生的语言环境,难打进别人的圈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和边缘感。久而久之,难以排遣的寂寞让他们变得很孤僻。

于是,一些人大量时间玩游戏,有的人甚至赌博、吸毒。“还有一种现象很常见,就是同居!将这作为一种排遣孤独的方式。”还有些人,空寂中寻求刺激,利用高科技犯罪。

孤寂的环境中,最需要亲友的关心。处理得好的人,单调的生活成了学习的最佳环境。

2:学业

宽进严出高淘汰让人崩溃

在加拿大,许多学校都有30%以上的淘汰率,还有的学科甚至高达40%,成绩不及格,也就失去了毕业的机会。这给许多背负着亲人朋友深切期望、远涉重洋来到海外求学的学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多人无法承受这种压力,就酿成了一些悲剧。

去年,南京留学生张震宇在莫斯科大学跳楼自杀。学业的压力加上家庭的变故,他感觉无力负重。于是,他从7层高的宿舍楼上跳下去,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同样,在英国,陈莘也看到两位中国留学生难以承受学习的压力,跳楼自杀。分析金钱无法解答留学难题。

太多的残酷教训,不得不让人反思,盲目的出洋留学,究竟有多大必要!尤其是近年较多的“小留学生”,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送出国门,目的是为接受“优质”的教育,但往往事与愿违、前景堪忧。他们出去之前,有没有做好准备,吃苦的准备,接受压力的准备。一些家长光准备了钱,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给子女们准备多些吃苦和经受折腾的耐力。盲目地往外送、一送了之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3:语言

国内学的英语出国用不上

语言的障碍,也给很多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英国各地有不同的口音,那个卖票的阿姨地方口音很重,初次听很难听懂。而我们在国内学的大多是美国发音,但在英国的普通生活中,常见的却是五花八门的口音。分析不同国家英语有差异

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留学生,需要融入当地文化,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这又给只学了标准英语的留学生带来了困难。有很多来留学之前十分优秀的学生,来之后发现很有游离感,心理压力很大。

4:文化

中国乖学生被认为没出息

在中国,老师一般强调权威的结论;但在英国,老师则强调论证过程。英国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差异,很多中国学生得不到英国老师的器重。在英国老师眼中,按老师的话办事的学生是没出息的,没有培养价值!

如果留学生出国之前,能有系统的培训,告诉他们到国外可能遇到的情况,让他们有所准备,那他们将可能少走许多弯路。

5:歧视

被人欺负还要遭学校劝退

一些留学生反映,在英国,就有一些地区有种族主义者,对中国和越南等国家留学生很不友好。有一年,刚一开学的一个学期,就有11个中国留学生被打伤。有过亲身经历的留学生反映,那些人在路上不经意用中文向你说话,你若回答,确定你的国籍,就会欺负你。

这些时候,他们不敢报警,一是人在异乡怕被报复,同时还担心学校会让你退学——学校通常不管这些事,且怕你被种族主义分子打成重伤甚至出人命,为了不承担责任,宁愿先让你退学。

许多有过这种经历的留学生晚上不敢单独出门,在心里留下永远的痛。

6:工作

留学生找工作两头不讨好

留学生人数增多,学位含金量下滑,这使大部分留学生都要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改变,不再迷信一纸洋文凭。国内国外,同等对待。留学生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

现实的压力面前,留学生们需要的是良好的心态:出去前客观看待,出去后从容面对,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社会也应该积极引导,去除光环,也减少压力,回归它应有的本位!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