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国之前
两个月前我们一直在为国内疫情担心的时候 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月之后疫情中心已经转移到了欧洲 英国虽然出现了确诊病例但一直保持在个位数 那时候已经开始戴上口罩 但不至于紧张到不敢出门 也没想着要回国 就囤了一些粮准备在房间待着
直到三月初 意大利的确诊数突然爆发式增长 英国紧跟着破百 每天增长数量越来越多 照这样下去很可能短时间内面临无法控制的局面 三月开始我们已经不敢去学校上课更不敢出门做其他事情 连去楼下超市都小心翼翼 但外国人迟迟没有重视起来 还对戴着口罩的亚洲面孔进行言语行为上的歧视甚至是殴打 加上医疗资源其实并不充足(此处不细述)这时候我们意识到 在这里待下去 要么身体出问题可能得不到治疗 要么闷在房间里每天担惊受怕心理会不健康 加上课程马上要结束了学业不会受很大影响 所以...我决定回国了(当然 还在英国的朋友们一定要平安健康!)
上上周一3月9号 在和爸妈商量之后我买下了第一张回国的机票(为什么是第一张呢?)那时候决定回国的人似乎不多 很多亲戚劝我说没必要回去 因为英国的病例看起来还挺少 但我怕自己后悔 后来他们也逐渐感受到我们的焦虑 当时鲍师傅还没提出“群体免疫” 学校也没宣布停课 所以机票还比较好买 考虑到我下周还要和导师第一次见面(后来也改成了视频) 就选择了两周之后21号伦敦起飞北京转机回广州的机票 然后...焦虑的两周开始了!
买完机票之后 我的每一天都是在刷新机票和航班动态以及和爸妈不断打电话讨论中度过的...先是选座位出了问题(国航客服真的是神奇的存在 国际业务从来没打通过 国内业务表示不能处理国际航班)几天之后英国突然冒出“群体免疫”政策让大家“自身自灭” 各所学校也开始陆续发通知改成网课 并建议大家尽快回国 这时候...很多人开始慌了 机票价格蹭蹭翻倍 但是为了保命 大家已经顾不了这么多 能逃就赶紧逃了...也正是这时候开始 国内确诊数趋向清零而境外输入病例越来越多 全球的病例也迅速增长 于是国内航司的航班开始摸不着规律地取消 第三方国家也开始限制转机和入境 大家的回国之路充满了越来越多未知数 要么买了机票但可能随时被取消 要么就是压根抢不到机票 要么就是买了机票但不再允许转机过境 要么就是去很远的地方光是中转时间就超过了12个小时...
我买的CA856航班 三月上旬只飞了两次 后来是隔一天取消一趟 之后是否起飞都无法确定 于是我又买到了一张3月23号直飞广州的机票备用(后来航班取消改到4月5号 目前仍是取消状态)两周都没心思做别的事情 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刷航班 还加了六七个回国群 第一次遇到坐飞机还建同航班群的哈哈(现在群里有112位小伙伴哦 大家一直在分享动态) 每天祈求航班千万别取消 一直到起飞前一晚...我才基本放心“我们的航班应该是顺利起飞的吧” 还算幸运 如果买早一天或者买晚一天都可能是取消的状态 那么 就收拾好行李准备启程吧!
这里还想说一下 可以想到回国的路上会比较辛苦 但也是没想到买机票这个过程就很惊险了…很多人不想回国以及有些亲戚劝说不要回国 就是担心回国途中的高风险 包括机场候机、飞机上和落地去隔离的路上 所以我们准备了很多防护用品(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护帽、护目镜、防护服、消毒湿巾、酒精棉片等等)尽量把自己的身体与外界隔离起来 同时保持好良好心态 不要过于恐慌喔~
出国留学 60后留学生的艰辛创业经历
在现在这个时代,又很多人像我一样选择出国留学去给自己镀一层金,认为只要花一笔钱去国外进修几年回国后就会比别人优秀甚至风光无限,也有一些人甚至想着干脆在国外念了书以后就留在国外好了。其实留学生涯远比大部分人想象的要艰辛困难许多,让人辛酸的事情比比皆是,一切都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日子也没有那么好过。
记得三年前初到意大利留学,学了一个热门专业叫资产评估,从没想过这门课程会难到如此难以毕业,哪怕英语非常好的人去上这个纯英语教学,依然在语言方面就已经被难倒,专业名词比比皆是,晚上查资料查词典学习到两三点钟的情况比比皆是,国外大学易进难出,和中国恰恰相反,很多专业想要在正常时限内毕业简直难于上青天,所以出国留学一定要做好真的是去学习的心理准备,否则将会备受打击。
更让我觉得辛酸也心酸的事情是在留学期间打工,因为专业度还不强所以只能去餐饮店当服务员之类的,意大利人开的餐厅待遇还算好,可是遇到在国外的中国人,本以为都是中国老乡能得到一些照顾,没想到结果却是拿到了比意大利平均时薪还要少的资薪,让人难过。
也许经历这些辛酸跟我不是一个富二代也有关系,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道理全球通用,如果家庭条件好到不需要打工,留学期间欧洲游遍可以参加各种聚会典礼就可能不会如此辛酸。
六零后留学艰辛创业 沈先生,1965年出生在上海,198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了澳大利亚的佩斯,现在已经定居在澳洲,经营着自己的工厂,开着自己的出租车。沈先生告诉我们:?现在的留学生太幸福了,都是背着钱来留学的,我们80年代末那批出国留学的同学们,都是备着借条出来的!? 沈先生继续着他的会议。我记得1986年,我和几个同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工厂,当时是看了一些外国的**,对国外开始向往,那会儿改革开放已经实施了几年,大家的思想也开始活跃了,我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钱也没有路子,在国内一时间肯不到希望。几个同学商量后,我们开始借钱,向家里、亲戚、朋友借,甚至有人借高利贷,一边借钱一边申请学校,同时还要自学英语,那会儿也没有什么专门的出国英语培训学校,托福雅思我们都是自己摸着学。最后好不容易用大概1年多的时间来做准备,在1987年年底终于拿到签证,来到了澳大利亚的佩斯。 当时这里中国大陆的学生很少,华人基本都说广东话,我们几个同学一共不到10个人,大家都是上海和北京人,英语说不好我们有准备,但是和华人交流也挺费劲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基本都是先在语言学校学习,带的钱也就够几个月的,必须要打工。只有一个高干子弟是跟现在的留学生一样有足够的生活费。我们分了工,高干子弟主要任务是上课,回来再给我们补习,其余的同学们分头去找工作,一开始我们男生都找力气活,比如建筑工地、矿场、修路工什么的,去了以后才知道,这些工种在国外原来是高收入工作,需要很系统的学习和上岗证书,我们没戏,那就只好去干餐馆的服务员、厨房打杂、保洁员、搬运工这些工作,熬过了第一年就好些了,大家的英语也有长进,有的能进入大学学习,有的进入办法各种证书的职业学院。攒了点钱以后我去考了澳洲驾照,过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开出租车、送外卖这些需要用车的工作,这些工作收入高不少。到了1993年的时候,我在澳洲的学业基本结束,就赶快结了婚生了孩子,拿到了澳洲绿卡。在88年到93年这段时间应该是我最辛苦也是最经受锻炼的,这段日子里,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是每人经历几十个打工的地方,接触过至少20种不同的工作,有的人甚至打过工的地方都上百了!拿到身份,路子也宽了,能回国了,就可以开始做点自己的小生意了。 倒卖两国的特色商品和纪念品让我挣了所谓的第一桶金,数额也不是很大,我和一个河北的同学一起把赚来的钱用来注册公司、租场地、雇工人,我们干起了自己的小工厂,是专门加工大理石的,比如楼梯、窗台、厨房台面的石材,我们自己是老板也是工人,薄利多销,保证加工质量,后来中国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人除了2个卡车司机以外,都是中国留学生,大家相处的也非常不错。好像中国人天生就有经营头脑,经营策略也比较稳健,我们的工厂规模不大,但是确实赚到了钱,同时,我一直也开着出租车,一来有车用,二来也是笔收入,当然也是为了提醒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过来的。 2003年沈先生买了自己的房子,并且在墨尔本开办了分厂,前一段沈先生和孩子回到北京旅游,对国内的变化非常吃惊,沈先生说:?从电视上看和亲身体会真是两码事儿,现在的学生们真是幸福多了,大家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机会,我们这些没机会的人都能熬出来,现在的同学们还怕个什么!? Captain Wang是中国留学生 Captain的意思是队长,在船上是舰长的意思,在天上就是机长的意思。澳大利亚的航空业非常发达,中国很多航空公司的学员被派去澳洲学习飞行。一位当地飞行学院的王哥是西澳的明星人物。王哥也是被送到澳洲学飞行的中国学员,准确的说,和留学生没有太大差别,他也是先学英语,然后学习飞行术语、飞机修理养护、飞行模拟,最后是上机飞行。 实际上机飞行训练中,最危险的莫过于夜航训练,这天是王哥快毕业的时候,要进行的是单独夜航训练。一开始王哥进行的很顺利,一直按规定路线飞行,严格的做着规定动作,但是就在降落的时候,危险降临。王哥驾驶的5座小型飞机的左侧起落架放不下来了!王哥在天空盘旋,并反复做着上下震荡的运动,目的是把可能卡主的起落架震下来,1个小时过去了,眼看油料就要耗尽(飞行学校的夜航训练带油量很小),人体经过反复震荡也开始有不良反应,王哥请求了迫降。这时候飞行学校的校长还有很多老师和同学都赶到了跑道边,还有闻讯而来的警察和消防队,准备应对一切的不测。 这时候奇迹发生了,王哥驾驶的飞机愣是一条路着陆,滑行了好远,几乎到了跑到尽头,最后由于失去速度才倒在了跑道上,在场的所有人都飞奔到王哥的飞机旁,不停用灭火器喷射着油箱位置,王哥表情的爬出了机舱,晃晃悠悠的给校长敬了个礼。 后来这个事情还上了当地报纸,在报道中写到:此次事件正在调查中,如果是由于中国留学生飞行员王先生的操作失误导致飞机坠落,中国方面不仅要赔偿飞行学校的损失,并且王先生恐怕这辈子就要和蓝天说再见了,目前王先生已经被送回中国? 一年过去了,王哥回到了澳洲,原来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此次事故完全是机械故障,王哥没有任何操作失误,并且最大限度的保护了飞机和学校,一个学员能够如此的控制夜航事故飞机,简直是奇迹!王哥返校的当天,全校师生在操场举行了升旗仪式,校长亲自给王哥行礼,并称其为?Captain Wang?! 澳洲暑假回国的遭遇 1998年11月,我放暑假了,可以回家了,这是我准备了好久的事儿了。在澳洲的第一个学年即将度过,最后的几周除了考试就是准备回国的东西,机票早早订好、要给爸妈和朋友带的礼物一一备齐,托运的行李早早就准备好,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的颠倒,我特意带上了毛衣和羽绒服,就等着起飞的那天。 1998年11月26日,飞机降落在了首都机场,我很兴奋,虽然离开不到一年,但是好像离开了很久,我不等飞机挺稳就很没有素质的窜到了机舱门口,背着随身的书包,准备快速冲过廊桥去拿行李,因为我还穿着短袖衫呢。空中**诧异地看着我,没等她对我说话,我主动说:不好意思,我着急,呵呵。这是一股北京特有的寒风迎面扑来,好像还有树叶? 飞机停在了跑到边上,没有廊桥,要坐摆渡车到候机厅,我当时脑子有点木,也忘了从飞机上借条毯子,只想着我是多么的英明,幸亏穿着长裤!我第一个跑上了摆渡车,车里很冷,而且还要等其他乘客上的差不多了才开。到了航站楼心更凉了,当时赶上T2修缮,T3还没有盖好,只有去最老最破的老航站楼,候机厅没有暖气,玻璃有好多都岁了,当时我的绿色的短袖衫成为机场一道绝对的风景,我的厚衣服全托运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等待,托运行李到了,我终于披着羽绒服流着鼻涕走出了航站楼。 百密一疏啊,从哪以后,我无论坐飞机到哪儿都要带件稍微厚点的衣服,一件短袖闯天下的日子刻骨铭心,而且一去不复返。 都是寄宿家庭,差距咋就那么大? 在加拿大读书的时候,一开始住在学校,后来环境熟悉以后,和2个同学一起搬进了寄宿家庭,也就是住在当地人家。寄宿家庭的住宿费要比租房子贵一些,因为家庭不只是提供给你一个屋子住,而是要和照顾其他家庭成员一样的照顾留学生,但是我住的第一个寄宿家庭让我相当的吃惊。 那是一个所谓的?当地人家庭?,户主一家是东南亚人,不是白人,房子挺大,10个卧室,这家原来有4口人,自己用了3个卧室,另外7个卧室租给留学生,我是第8个入住的,就被暂时安排在书房睡觉,这一暂时就是3个月!在这3个月中,我和其他住在这里的留学生遭遇到了能想象的最差的情况。在寄宿家庭,除了休息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吃饭,这个家庭为我们确实准备的饭菜,但是如果我们没吃完有剩下的,下一顿饭继续吃,什么时候都吃完了,什么时候做新的,而且他们家自己和我们学生是分开吃饭的,连冰箱和餐具都是分开的,住在哪里真的是彻底体会到了什么叫寄宿。更别提日常的交流了,家里人和学生基本是两个世界,基本没有沟通,洗衣服、打扫房间、生病、遇到突发事件都是靠学生自己解决,我当时是高中生,有一定自理能力了,但是我们这些学生中还有几个刚上初中的南亚的小孩,只能我们年龄大一点的来照顾他们了。终于有一天,我们学生专用的冰箱里的肉腐烂变质了,而且这些肉还在被用于我们的食材,我们联名投诉到了教育部门,当地教育部门对这个家庭进行了处罚,而我们终于拿到了房租退款后成功搬家了! 第二家寄宿家庭真的是家庭,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和同学共4人住进了一个白人家庭,家庭男主人叫TONY,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女主人叫CALA,全职家庭主妇,他们有4个亲生孩子,两男两女,从9岁到1岁,再加上我们4个中国留学生,2个大人和8个孩子就组成了新家庭。TONY主要负责我们的安全,如果有麻烦,去找身高将近2米的TONY大叔!CALA交代给我们一些生活规矩,和家里孩子一样,比如脏衣服扔在哪里、拖鞋怎么摆放、运动器材怎么收到仓库、多久大家要一起郊游一次、每天吃饭前要如何和大家分享自己一天中最高兴的事情(除了1岁的MAC)等等 我们2个大人和4个小孩和4个学生天天都在一张桌子上吃一样的饭,CALA是意大利后裔,厨艺真不错!有时候我们几个中国学生也给他们做些简单的中国菜,最让我们感到温暖的是每个人过生日的时候,CALA都会给寿星亲手做一个巧克力蛋糕,还有1岁大的MAC的亲吻! 上大学以后,由于距离太远,依依不舍的离开了TONY一家,不过我们一直有联系,十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留学生活还是那么温暖、那么开心。 适应美国文理学院 美国留学的同学越来越多,去美国读名校的同学也越来越多,而且近两年,美国的文理学院开始受大家的青睐,但是美国的文理学院大多规模较小,而且地处偏僻安静之地,这让去年到美国的吴同学始料不及。 吴同学是个女孩,到了美国的第二天就打电话回来跟家里说,这个学校和环境太安静了,甚至太闭塞了,到了一个星期的时候,吴同学的种种不适应都爆发出来:首先是生活不方便,学校没有超市,最近的小镇上的超市离学校走路要将近1个小时,公共汽车2个小时一班,学校食堂的饭菜很不合口味;之后是气候,学校在美国的南部,很干燥很炎热,出生在南方的吴同学嘴角开裂,鼻血常流;最后是语言,虽然吴同学考了不错的托福成绩,但是一到学校发现单词根本不够用,尤其是上课的时候,头一个星期基本听不懂,幸亏学校有英语补习,才勉强跟上了课程进度。 在和吴同学的沟通中,吴同学知道自己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度假的,只能硬着头皮尽量适应,好不容易考入了文理学院,不能就这么放弃,吴同学买了自行车,这样天天去超市,吃饭时候多吃蔬菜,平时多喝水,同时主动要求要和只说英语的同学一起住宿,经过1年的努力,吴同学终于慢慢适应了美国文理学院,成绩还不错。吴同学高兴的说:其实最难得就是前2个月,生活上、语言上挺过来就好多了,原来很多觉得苦的地方现在也感觉没什么了,就跟打游戏一样,过一关是一关,通关了也就毕业了! 最后吴同学告诉我们,选学校的时候别老看着排名,也要提前了解一下生活环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看看自己是否能适应,别跟我似的,到了学校才发现问题,希望大家都能在美国快乐的学习,生活上的障碍消除了,能够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