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yezi666

容闳 留学(“中国留学之父”是谁)

yezi666 01-13 130
容闳 留学(“中国留学之父”是谁)摘要: [db:Intro]...

称容闳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既因为他是中国近代赴海外留学第一人,也因为他是中国人留学事业的拓荒者。

容闳(一八二八年至一九一二年),字纯甫,生于香山县南屏镇(今属广东省珠海市)。容闳家境贫穷,父亲到澳门打工,看到英国传教士开办的澳门马礼逊学堂管吃管住不要钱,便让儿子去读书。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一所洋学堂,容闳在学堂读了六年书,读《圣经》,学英语,也学一些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当时的校长是美国人,叫赛缪尔.布朗,毕业于耶鲁大学。

一八四七年,布朗离职返国,想带几个学生去美国完成学业,香港的基督教会的传教士会为每人提供两年的留学经费。容闳第一个站起来提出申请,他的同学黄胜、黄宽也站了起来。于是,好心的布朗夫妇就带著他们到美国深造。

三人在布朗等人的帮助下进了马塞诸塞州的孟松学校。黄胜一年后因病回国,侍奉寡母。两年后,黄宽从孟松学校毕业,听从教会的安排,转赴英国,考入爱丁堡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也是中国最早从事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

容闳一八五○年考进耶鲁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美国留学生。他在学校品学兼优,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容闳为同学们办过伙食,后来,他又获得耶鲁大学兄弟会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得以半工半读完成四年学业。一八五四年,容闳学成归国。

他凭自身的经验,认为要“以西方之学术灌溉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为此,他立志要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容闳毕业回国后,先后在香港高等法院和上海海关当过翻译,也曾在宝顺洋行经营丝绸和茶叶。一八六三年,他向曾国藩建议创办机器厂,并曾受委托赴美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局。一八六五年作为江南制造局计划之一,他建议派学生出国留学。一八七○年他又向曾国藩进言,终于在是年冬,清政府批准了容闳的派遣留学生计划,从一八七二年到一八七五年,派遣一百二十人出洋留学,每年派遣三十人。学员年龄规定由十二至十五岁,需体格健康,懂中西文字,有殷实担保,留学时间规定为十五年。

一八七二年七月,容闳组织的第一批留学生由广东吴川人陈兰彬监督率领赴美,容闳自己先到美国准备。三十名学子,一律长袍马褂,瓜皮帽,仪态端庄。当他们到达美国哈特福德市时,全城轰动。中国留学史大幕由此开启。在美国,这些年纪未到十五岁的学童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学习成绩优良。

容闳一八七○年被命为“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任留学事务所副监督,此后长期驻美,专管留美学生事务,一八七五年,并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直至一八八一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

容闳为留学教育做出了什么贡献?

v1872~1875年,大清政府每年遴选30名少年赴美留学,4年共派出120名,是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计划留学时限为15年,不料进行到第十年时,留美幼童全部被政府强行召回。这一事件史称“留美幼童公案”。当事者各执一词,旁观者盲人摸象,直到今天,莫衷一是,远非“保守派战胜开明派”那么简单。

 被称为保守派首领的,是大清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检索史料,陈兰彬确曾屡上奏折,请求朝廷召回这些留学生。他说:“外洋风俗,流弊多端,我国学生到了美国,不再读圣贤之书,德性不坚。西方技艺没学到多少,倒沾染了满身恶习。即使大力整顿,也很难防范周全。我的意思全数召回算了!(译文)”陈兰彬曾任留美幼童第一任监督,在这位翰林出身的大清官员看来,留学生学到多少科学知识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所以,既然留学生“言行举止受美国同化而渐改其故态”,那么,“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

 被称为开明派首领的,是驻美副公使容闳。容闳是幼童留美计划的推动者,他反对如此苛刻地指责留美学生。如学生们参加各种棒球队、足球队、赛艇队,学习音乐、舞蹈,剪了辫子,穿上西服,甚至与美国女孩子谈恋爱,陈兰彬指责说,这叫“不合礼仪,放荡*逸”,容闳却认为这叫“入乡随俗,无可深怪”。

 争论持续了好几年,双方都希望李鸿章主持公道。在国内,自1872年曾国藩去世,留美幼童事业,已由李鸿章一人独立支撑。他是洋务运动领袖,各项洋务事业,都亟须留洋人才,他对留美幼童期望殷殷,如何能容忍学业未成而一朝撤回?所以,对双方争执,他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办法,对容闳,责其“偏重西学,致幼童中学荒疏”,对陈兰彬和他的支持者们,责其“对幼童绳之过严,致滋对抗之心,要求全部撤回,未免近于固执”。他希望用这种中庸之道弥合争论,“总期学子学成乃归,为国效命”。

 就在这时,美国一项不公道的外交政策,使李鸿章恨上心头。原来,留美幼童经十年刻苦学习,大多高中毕业,至少已有半数可升入大学。李鸿章希望这些留学生可进入美国陆海军学院学习西方军事,回国后成为大清国防的中坚人才。但美国政府允许日本留学生攻读美国军校,却不给中国学生同等待遇。李鸿章要求容闳与美方交涉。容闳回忆道:“我于是致书美国国务院,要求给予我国学生同等待遇。美国国务院回函,以极其轻蔑的口吻拒绝所请。其言辞是:美国大学没你们中国学生立足之地。(译文)”容闳将此回复报告了李鸿章,李之心境可想而知。

 但李鸿章还是不希望留学生们辍学回国。1881年2月24日,李鸿章致电驻美公使陈兰彬:美方虽不允我留学生进入其陆海军学院,但“幼童学业都已很有长劲,进入美国其他大学,也可学习国家急需的修路、开矿、筑炮台、制机器等各种技艺,我期待他们学成后再回国,一旦裁撤,极为可惜。(译文)”总之,李鸿章的意见是,已进入大学的,一定要完成学业;尚未进入大学的,可选20名进入美国的电报馆,速成电学后,回国效力,因为国家新兴的电报线工程需要他们。老*巨猾的李鸿章,希望这个“撤少留多”的举措,可堵住朝廷反对派的悠悠之口。

 不料,总理衙门(外交部)的官员们已全盘接受陈兰彬的“全撤请求”,将李鸿章“撤少留多之举”,借题发挥为“不撤而撤之意”。1881年6月8日,总理衙门呈奏慈禧太后:“臣等以为与其逐渐撤还,莫若概行停止,较为直截。相应饬下南北洋大臣,趁各局用人之际,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当日,慈禧批示:依议钦此。这4个字,与她10年前批准幼童留美计划的上谕,一字不差。

 到1881年底,除已在美国病故者3人、中途辍学者23人,剩下的94名“留美幼童”,分三批“凄然回国”。当年,《纽约时报》载文评述此事:“清政府希望只从美国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模式,而将‘病毒’拒之门外。这怎么可能?要么不要,要么全要,否则,什么也得不到。(译文)”

回国后的容闳曾先至南京拜会太平天国干王洪仁歼,提出建立武备学校、海军学校、实业学校和颁定各级学制的七点方案,未被采纳。此后又向曾国藩、丁日昌等洋务派重臣陈述留学教育的计划,得到赞赏。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作为善后谈判的译员,他又借机向调停大臣曾国藩、丁日昌、毛昶熙、刘坤一等人亟言留学教育之必要,促成曾、丁、毛、刘四人联衔入奏请求开办赴美留学的事实。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