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yezi666

少年留学生(我国留学生低龄化趋势明显)

yezi666 01-14 45
少年留学生(我国留学生低龄化趋势明显)摘要: [db:Intro]...

《我国留学生低龄化趋势明显 生存状况引关注》由04月28日报道。

汪某刺母案引发人们对留学生生存状况的关注。(CFP供图)

留学仍然是许多家庭的选择。(CFP供图)

去年25万多人出国留学其中超两成是中小学生 留学生低龄化趋势明显生存状况引发关注

汪某机场刺母案目前尚未有下文,公众由此而发的对“留学热”的探讨和反思仍在继续。

2011年4月1日,西方的愚人节,上海籍留日学生汪某在这一天开了一个让人痛心疾首的狠毒“玩笑”:因为在上海浦东机场向母亲顾某要钱不成,刚下飞机的他竟从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拿出一把水果刀,在众目睽睽之下向母亲连捅9刀。经抢救,顾某已脱离生命危险,汪某被刑事拘留,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惩罚。

尽管这是一宗极端的个案,但却引发了人们对留学生生存状况的关注。据了解,中国去年有25万多人出国留学,其中两成多是中小学生。深入了解留学生在海外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尤为重要。

留学生调查(上)

学生篇

茂名姑娘陈寒今年19岁,去年夏天从茂名一中高中毕业后,她通过留学中介去了日本。她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与刺母的汪某相似,第一年在东京的语言学校学日语,然后着手考日本的大学。

出国留学

一个个看似轻易的决定

陈寒的家境算不上富裕,父母的家教非常宽松。高一那年,陈寒对日本漫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就产生了高中毕业后赴日留学的念头。

她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而是“偷偷”地用平日攒下的零花钱和压岁钱报了一个日语学习班,瞒着父母偷学日语,投入了不少精力。直到高三,她才把自己的留学计划告诉家人,陈寒“能言善辩”,仅仅花了一个晚上就说服了他们。

高考并不考日语,陈寒的这个决定意味着她早早地远离了中国孩子的常规成长轨迹,某种意义上,她甚至已经无法反悔。高考前,她没怎么认真复习功课,最终的成绩也未过重点线。“即使过了(重点线),我也会去日本的。”陈寒赴日留学的想法很坚决。

为了赴日留学,陈寒准备了2年时间,不可谓不周到;与她相比,不少低龄留学生的决定显得相当草率。“我高考没考好,与其在国内的二本大学混4年,还不如早点去国外留学,接受更先进的教育。”赴澳大利亚留学的小林在谈及当初出国的原因时说,“当时我与爸妈只讨论了一个小时,就下了这个决定,马上报了雅思培训班,第二年就出国了。”至于出国留学的开销和其他重要的须知事项,一家人当时并未讨论过,纯粹“摸着石头过河”。

面对孤独

须战胜“寄人篱下”的感觉

19岁的广州女孩王立衡,是国内青少年文学界小有名气的“小作家”,曾任中国少年作家学会副主席兼广东省分会主席。小学时,她曾追随赴英留学的父亲在英国念过一年半小学;在广州二中和六中念完高一以后,她又独自踏上了留学英国的旅程。

王立衡告诉本报记者,她就读于英格兰北部林肯郡的约翰雷格中学,全校共有两千六七百名学生,其中国际学生共约两百名,中国留学生有一百人左右。跟许多中国低龄留学生一样,王立衡寄住在一户当地的中产家庭。

这所学校位于一个小镇,留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甚至非常无聊,吃喝玩乐比起中国差远了”。“什么东西都贵,所有吃的都难吃。”

寄住当地家庭,除了练习英语等显而易见的好处外,也时常让中国留学生们产生“寄人篱下”的孤独感,逼迫他们尽快提高陌生环境下的交际能力。在国内,家人都围着他们转;而在异国的寄宿家庭,他们首先要学会的是“守规矩”。

王立衡介绍说,有的寄宿家庭缺乏人情味,有的房东有洁癖,甚至会检查留学生房间的衣柜是否整洁,这让留学生感觉隐私受侵犯……在种种规矩的束缚下,留学生必须学会跟房东“谈判”。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得纠缠于这些家务琐事,这让王立衡感觉有心理压力。

譬如寄宿费,费用标准是由学校与各个寄宿家庭统一约定的(每周95英镑,约合1000元人民币),一周一缴。当地有项规则:假若学生连续七天不住在家里,则应免除相应的寄宿费。有一次,王立衡和几个同学利用假期去苏格兰旅行,往返共六天,大家都向房东提出能否通融地减免寄宿费,结果却各不相同。

有的房东客气地答应了;而王立衡的房东一听她提出这项要求,立马找出了协议,用严厉的口吻对她说:“你看,白纸黑字写着,只要你住了一天,就必须缴纳一周的生活费。”

“这句‘白纸黑字’让我觉得很委屈,我感觉她完全没有把我当成朋友,我们之间似乎只是住客和房东的关系,我住的不是家庭,而是‘旅馆’。她一直很计较钱,比如要求每周的某一天住宿费必须到账,迟一天就要被她叫到面前‘谈话’,仿佛我是个赖账的人。”房东让王立衡产生了“寄人篱下”的孤独感,与此同时,也拓宽了她的胸襟。

“在饭桌上,我会主动找话题跟房东夫妇交谈,尽力营造好的气氛,他们也愿意跟我谈。除此以外,我们平时就很少碰面。我对房东特别客气,如果发生矛盾,基本上都是我妥协,毕竟住在人家家里,关系搞不好对我很不利。”王立衡笑着说。

朋友圈子

并非都是“富二代”

在采访中,不少受访的留学生都表示,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的文化,朋友圈子以华人为主,谈恋爱也基本上只找华人。

“很多华人同学初中、高中阶段就来澳大利亚留学了,可是毕竟和当地人的文化、兴趣都不一样,大家还是习惯跟华人相处,平时一起外出打工、吃饭。澳大利亚人喜欢去酒吧搞派对,但我很难喜欢这些。”陆文然说,他今年20岁,老家重庆,2009年7月高中毕业后去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留学。

王立衡说,英国是个外国人众多的多元化国家,英国的老师和同学都早已习惯了留学生的到来,但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同学的交往一般都不会太深。“首先是语言障碍,不管出国前雅思考得多好,出国后考试成绩有几个A+,都无法确保可以融入英国同学的圈子。即使英语很好,也可能交流不了。”王立衡认为。

王立衡提到的问题,也是诸多中国家长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的原因,他们希望孩子能有尽量长的时间去融入当地的文化。王立衡认识几位十岁出头就被父母送去留学的孩子,他们就读于英国最高级的学校“公学”(譬如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这类贵族式的学校收费昂贵,但相应的教育水准也极高。几年下来,他们能说一口地道的英语,不带任何中国口音,几乎完全融入了英国的文化。

近年来,关于中国“富二代”留学生在发达国家不务学业、游手好闲的报道从未断过,而据王立衡观察,这只是局部现象,并不能因此而“一棍子打死”整个留学生群体。她说,中国赴英留学生有不同的圈子:

第一类被称为“奢侈圈”,他们无心向学、生活紊乱,终日痴迷于名牌服饰、奔波于影院食店。这类留学生集中于伦敦等大都市,在王立衡所在的“无聊”的小城市,即便留学生们主观上有这方面的意愿,客观条件也不具备。她认为,“缺乏诱惑”的环境给她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环境。

第二类是“学术圈”,这类人在低龄留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因为有在英国考大学的压力,他们每天为学习而忙碌,成绩都还不错,作为努力的回报,考上的大学基本上也都不差。

第三类是“大神圈”,他们学习成绩好,英语特别溜,而且最爱跟英国同学一起搞课外活动,最终考取的都是牛津、剑桥等顶级名校。留学生们把他们视为偶像,戏称为“大神”。

留学日本

不打工是可耻的事

贾庆生早在1998年赴日本留学,目前是广州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启德教育”日本项目部的负责人。他在媒体上看到汪某刺母的新闻后感觉不可思议:“我无法想象,一个赴日留学生,供他留学的母亲月收入只有7000元,他却可以连续5年不打工。要知道,在很多留学生眼里,不打工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

“不打工,这个留学生也就缺失了一种社会教育。日本本国学生也都要出去打零工——日本的文化就是这样的。”

贾庆生表示,他认识的留学生中,90%以上都在打零工。按他估算,留学生即使打工不算太勤奋,一个月下来也能赚到10万日元(约合8000元人民币),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留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贾庆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到日本后先上语言学校,每年花费12万~15万元人民币;上普通大学,每年花费15万~18万元人民币,如果要上早稻田大学这类私立名校,花费更多。如果留学生坚持课外打工的话,一年可赚八九万元人民币,能帮家里减轻不小的经济负担。”

但并非所有的留学生都会外出打工。王立衡说,在英国,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多,因为这势必会分散留学生相当部分的精力;对自费留学的同学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外出打工得不偿失。

2年前王立衡到英国时,约翰雷格中学的年学费是五千英镑,今年新入学的学生年学费将升至一万一千英镑,寄宿费、生活费都跟着涨。

那些课余打工的中国留学生一般在中国餐厅接听外卖电话或送餐,工作时间比较长,得从下午五时一直忙到晚上十一、十二时。

对于留学生打工的问题,王立衡的父亲王晓华很有发言权,他是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广信律师事务所的主任。2001年,40岁的王晓华为了拓宽视野,自费远赴英国留学。在那里,他遭遇了一件让他很生气的事情。

那段时期,中国留学生圈子里存在“假读书、真打工”的情况。在英国,劳动报酬必须通过银行转账,英国政府从2003年1月开始使出了“狠招”:下令所有银行对就读英国语言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开设账户——只针对中国留学生。由此一来,那些初到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便失去了应聘打工的机会。

这道带有歧视性的“禁卡令”给当时的中国留学生带来了诸多麻烦,没有了银行账号,他们只能随身携带大笔现金,现金被盗情况时有发生。直到2年后,这道禁令才被取消。

学成归国后,王晓华向广东省政协递交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建议,他认为,全社会都应关心留学生、尤其是低龄留学生。中国政府应向日韩学习,通过使馆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和帮助,并出台规章,对这个群体加以管理。

面对国外教育小留学生缺失什么

中国的第一个留学生是清朝时期的容闳(h?ng),广东香山人,是孙中山的同乡,生于1828年,比孙中山大38岁,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也是近代大力推进留学事业的人,被称为留学生之父。

容闳能够留学国外纯属机缘巧合,因为七岁时随父亲到澳门,便开始在澳门读书,香港割让给英国后,容闳随之来到香港念书,之后随勃朗校长夫妇到美国留学,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考入耶鲁学院,2年后加入美国国籍。

容闳

没错,容闳是美国人,他生在中国,在澳门和香港读过书,后来又在美国读书,还毕业于美国著名学府耶鲁大学,他接受的是全盘西化教育,从思想上更接近于外国人,相信如果容闳在美国生活的话,凭他的学历,找一份工作应该不难,可是容闳毕业后没有留在美国,而是回到了中国。

那个时候的中国正是晚清时期,经历过鸦片战争的失败,国内又是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战乱不断,内忧外患不断地挤压着腐朽的清政府,容闳先后接触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然而最重要的是他推动了李鸿章与曾国藩说服清政府每年派出30名留学生,从1871年到1874年,一共120名留学生到美国留学。

当时的中国,有识之士无一不在思索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有激进思想的革命党人,比如孙中山,有洋务运动的支持者,比如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有维新运动的改革者,比如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包括当时的美国人容闳也对中国的改革及革命事业积极参与。

洋务运动

很少有人知道,1901年革命党人策划在广州发动起义,还决定事成后推举容闳为政府大总统,但容闳拒绝了,不光是因为他是美国人,而是容闳让给了同乡孙中山,并积极在美国参与筹划起义事项,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容闳这个美国人显然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有过帮助,尤其是那一批清政府官费送到美国的120名留学生,其中很多人成为日后的知名人物。

清政府官费送120名留学生到国外,是为了让这些人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然后回国参与建设,这一批人中有很多日后大名鼎鼎的人物,随便说几个名字:蔡绍基(北洋大学校长)、蔡廷干(海军军官)、詹天佑(铁路工程师)、唐国安(清华前身校长)、唐绍仪(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清政府留美学生

这些出国留学的学生平均年龄是12岁,原本计划在美国留学15年,因各种原因中断,只留学了9年就被迫中断,只有极少数人完全了学业,当清政府要召回这批小留学生时,有个别人还不愿意回家,除去病故及被遣返的,大部分人都回到了中国,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的官派留学生。

从清政府开启了官派留学之后,无数中国留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或者官派,或者自费,到国外留学,学习国外的先进科技、工程、文化知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学成之后,回到国内为国家的建议付出了终身的心血,他们的名字有:钱学森、邓稼先等等。

140多年后,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的今天,留学已经变得非常普通了,据统计,仅在2017年一年,中国的留学生就突破60万人,所有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加起来达到上百万人,留学已经变成了一项非常普通的学术活动,也有大量的留学生在学业完成后,选择留在国外工作生活,并且还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国籍,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人各有志。

中国历史朝代

中国已经屹立世界的东方五千多年了,一直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比如汉唐盛世,即使一直到了清朝前期,也同样是领先世界,只是到了工业革命开始落后于世界,清末为了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才派出留学生,有句话叫?师夷长技以制夷?,意思就是学习外国人先进的东西用来制衡外国人,但到了现在,留学就成了学术自由交流。

但是,据消息称现在英国有1.5万名平均年龄14岁左右的小留学生,这么小年龄就出去英国留学,已经不是学术自由交流了,14岁在中国正是上初中的年龄,连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什么叫义务教育?意思就是说所有中国国籍的少年儿童都必须要接受的教育,可这1.5万英国小留学生显然受到的教育与中国并不一样,从小就接受英国的教育,只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更快地融入英国社会。

小编实在不明白,为何到了今天,还有这么多中产阶级宁愿每年花几十万的学费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还是国外的教育比中国强?中国可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只有200~300年的时间不是世界第一,其他数千年,无论是经济、科技、军事都在世界排名第一,而且未来中国再次回到世界第一的时间不会太长,放着自己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不追?却把自己十几岁的孩子放在国外受教育,因为什么?你们长着华夏人的面孔,即使移民国外,也改变不了你们亚洲人的面貌,成为少数族裔,所谓的教育无国界、科技无国界就是一句笑话,你看看美国打压华为、中兴,无国界的前提是你永远落后。

英国疫情

看看去年持续一年的香港乱局,根源就是教育,连回归中国40年的香港都会产生与中国离心离德的动乱,就是因为香港的教育出了问题,中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如果连本国的9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学过,从小就学习外国的教育,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对祖国有感情吗?对中国会友好吗?会不会像香港那些拿着燃烧瓶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一样,对着自己的同胞出手?

国家应该从法律层面规定所有中国国籍的孩子必须得在国内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将来要扩大到13年义务教育,这是必须要在法律上规定的,义务教育是基本教育,是每一个中国学生必须要接受的,如果连这也在外国学,那这个孩子对中国有何意义?在外国接受基本教育的孩子将来是中国人吗?

英国小留学生

对于那1.5万英国小留学生,他们的家长呼吁中国政府包机接他们回来,从理论上说,也没有错,因为他们目前是中国国籍,还没有加入英国国籍,但是你们对国家提这么多的要求,最基本的道理是不是应该爱国,是不是应该报答自己的祖国,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从大国情怀来看,无时无刻不上演着农夫与蛇的故事。

国家包机接这些孩子可以,所有孩子家长得负担一切费用,同时国家应该把所有这些孩子和家长的档案归入,最重要的就是从法律层面立法禁止所有少年在国外接受义务教育,大学可以出国留学,高中以下必须在国内学,既然离开这个国家是你们的选择,那么国家也有权选择拒绝。

那么留学为了什么?

很明显,百年之年那句话,仍然适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我们的短处,华夏民族是一个勤劳、善于学习、能吃苦、始终奋斗的民族,五千年历史只有二三百时间不能领先世界,我们迟早会再次回到世界之颠。

最近认识一位来美国不久的朋友,她是陪孩子到美国来读书的。聊天中她谈到对美国校园的规定和孩子在校内的表现有些担忧,同时面对已经上高中、又处于少年逆反期孩子难于管教很是无奈。

 这位朋友毕业于中国的名校,通过多年努力打拼成为国内改革开放后产生的众多亿万富豪之一。

 对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孩子,毫无疑问物质上达到了充分的满足,父母的财富也让他无比骄傲。在国内时,家里雇佣的保姆照料着孩子的日常生活,为孩子保持了舒适干净的居住环境,同时还为孩子保障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享受富裕生活条件。在读书教育方面,父母安排孩子进入当地最好的学校,并在学习上成绩优异。

 这一切让父母相信,应该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给他更好的教育,让他今后有机会站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叱咤风云。接着父母把孩子弄到了国外,安排到美国西部著名的一家私立高中,并在学校边上一个警卫森严的社区买了一栋豪宅,孩子开始了私立学校国际学生的生活。

 父母为孩子安排的光辉灿烂未来似乎已经敞开大门。父母松了一口气。然而,几天后学校的警告信发来了。

 警告信的内容是孩子上课迟到。这件事情太小了,父母感到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没有重视孩子的上课时间,学校有点小题大做。但是面对学校的管理规定,家长发现孩子迟到事情虽然小,班级不让迟到的孩子进去上课,此事事关重大了。父母跟着孩子到学校的几个部门之间转悠了一大圈,让不同部门在警告信上签字画押,这些事情完成后,教室的门才再次打开让孩子进去。迟到警告的事情也就过去了。

 接着是孩子抱怨学校不好了。因为孩子发现他不再像国内时那么引起老师的关注了,他就像一个普通学生一样了。孩子的父母也认为学校老师不如中国老师,对孩子不再那么认真,不再什么都管了。

 再接着,孩子认为学校对他不公平,在学校活动中有一些机会没有给他,只给那些拼命表现自己的美国孩子,开始在家里大骂老师的无能和没有眼力。

 朋友很困惑美国学校的情况,问我如何办才好。我告诉她,最简单的做法,是让孩子直接找到他认为对他不公平的那位老师,告诉老师他的才能在哪里,他能在活动中做哪一些事情,请求老师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能够表现自己的才能。朋友担心地问我:行吗?我告诉她:肯定行,老师在孩子诚恳请求之后一定会给他机会,只是接下来要看孩子是否有能力担当机会了。

 后来朋友告诉我,孩子不敢这么去做,孩子担心老师给了机会后未必会有那样的表现能力。我明白,这是孩子患得患失心理在作祟,孩子虽然是少年,但是面对挑战感到输不起心态已经不像少年了。

 这是一个胆小害羞、心事重重的'孩子吗?接下来的事情说明并不是。

 家里又收到学校发来的警告信。这一封警告信让父母的心情有些沉重了。

 起因来自于学校图书馆规定,规定说:不得携带食物和饮料进入图书馆。

 这孩子明知学校有此规定,还偏偏带着饮料进入图书馆。图书馆老师发现后告诉他把饮料拿到外面去,可以喝完再进来。孩子听老师这么说,原坐不动,两眼看着老师拿起饮料罐,挑衅般地一仰脖子把饮料灌下肚去,然后看老师怎么办。

 这孩子在挑战学校的传统校规,挑战老师对学校规章制度的维护管理权威力了。

 警告信立刻发出,而这一次警告不是上课迟到的问题了,而是循以基督教精神管理学校并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条例,似乎认为这孩子的灵魂中哪一块地方有缺陷了。作为天主教的私立学校给予的惩罚是,除了家长陪同去一连串的部门签字之外,还要求这孩子在周末的时候到学校教堂的忏悔室去静思。

 朋友和我聊起这些,深感无奈和担心。

 朋友无奈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过于严苛限制了孩子活泼的天性和独立自主、破旧立新的大胆创造性,更担心之前在国内学校读书时大胆自信的孩子在这里撞到头破血流、萎靡不振而影响未来个人前途和发展。

 朋友问我: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无语。我只是想,为什么这孩子就不能想想校规不是针对他一个人制定,而是为了维护良好的学校秩序对每一位学生设定?为什么这个孩子就不能服从校方严格管理以达到校方首先培养合格公民为大前提的教育目标?为什么就不能对老师说声对不起,然后拿着饮料出去喝完再进来?为什么非要对抗学校制度而不去遵守制度让自己学习生活变得别扭?

 我想告诉我的朋友,目前国内那些优越家庭出来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缺乏的是一种敬畏的教育,这个敬畏教育包括对维护社会、学校、公共场所秩序做出的规章制度敬畏、对社会公德及公权力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及至对他人的权利和生命的敬畏。

 我想告诉她,因为国内富二代、官二代,或者相对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在成长环境中缺乏这些敬畏和权威的教育,孩子们缺乏这些概念,甚至不认为这些概念和要求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各阶层群体和谐生存的需要。因此一些孩子,比如药家鑫、比如李刚的儿子、比如李双江的儿子等等年轻人,就会做出一些无法无天的事情,这些孩子的行为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初衷背道而驰,有的甚至不可逆转,成为社会的罪人。

 我没有直接和亿万富豪朋友说这些。因为我想到他们成功的基础是在国内特殊时代的环境中,他们在那个环境下进入成功人士行列,而那一切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来到这里的时间还不长,他们很可能不理解一个成熟社会对人们的规范要求,不理解被称为超级强国的美国学校这样约束一个未成年孩子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现在还无法把孩子无论贫富均统一严格要求理解为训练未来合格公民的过程。

 是的,我没有直接和国内来的成功人士说明我的想法,我只是希望随着他们呆在美国时间的持久,慢慢看到他们苦苦追梦地方之所以成为梦的基础在哪里,而后让孩子不要辜负父母的期望,好好培养自己的理性思考和自控能力,从而成为亿万富豪梦想国的合格公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