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改良运动推动传奇杂剧创作出现新的繁荣局面,作品数量多、题材广,且多关系时局大事。内容或谱写碧血丹心的革命英烈,如写徐锡麟刺杀恩铭而壮烈牺牲的《苍鹰击》,写秋瑾慷慨就义的《六月霜》等;或表彰历史上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如写文天祥浩然正气的《爱国魂》,写明末瞿式耜兵败桂林、不屈殉国的《风洞山》,写张煌言孤臣绝岛、视死如归的《悬岙猿》等;或讴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伟人,如写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及“少年意大利”党的《新罗马》,写法国大革命处决路易十六的《断头台》,写法国罗兰夫人的《血海花》等;或揭示国家民族沦亡的危机,如《警黄钟》、《后南柯》等都是鉴于亡国灭种之祸,借蜂、蚁的生存处境,阐扬优胜劣汰、团结御侮之理。郑振铎称这些剧作“皆激昂慷慨,血泪交流,为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剧曲之丰碑”(郑振铎叙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
适应谱写新的内容的需要,传统的传奇杂剧体制也开始被超越。新的作品打破了生旦俱全作为贯穿全剧主人公的传奇惯例,如梁启超《新罗马》的主人公意大利三杰均为男性。新闻化、政论化倾向加强,化解了悲欢离合的戏剧情节模式。如《少年登场》杂剧只一出一人登场演说,揭露立宪骗局,鼓吹革命,开“言论小生”之先河。这类剧本也往往突破曲律的束缚,如《新罗马》第三出《党狱》两支《混江龙》曲,一气鼓荡百数十句。同时说白增多,曲文减少,服饰、道具与动作等也开始由古典化、程式化趋于现代化、写实化。如《新罗马》“生扮玛志尼墨衣学生装上”,迎接其母,“以吻接老旦额介”。 传奇杂剧创作大多载于报刊,也大都不很适宜上演,成为特定时期产生的一种报刊戏。而京剧和地方戏的一些表演艺术家,则将戏剧改良由案头、报刊推向舞台。汪笑侬(1858~1918)是京剧改良的先驱。他忧国忧民,主张以戏剧激扬民心。其《自题肖像》诗曰:“手挽颓风大改良,靡音曼调变洋洋,化身千万倘如愿,一处歌台一老汪。”他一生自编自演的戏很多,包括自己创作、从传奇等移植改编、整理加工京剧旧本等。其作品大多托古喻今,影射时政,表达了悲愤激昂的民众心声。如《哭祖庙》演三国蜀汉亡国事,魏军压境,后主刘禅一意求降,其子刘谌苦谏不从,提剑回宫,杀妻与子,哭祭祖庙,自刎而死。剧中说:“自盘古以来,江山只有争斗,哪有善让之理?”以此鼓舞人们的斗争精神。《党人碑》实以书生谢琼仙醉后怒毁党人碑的故事,哀悼戊戌六君子。《博浪锥》写于袁世凯称帝之时,借张良谋刺秦始皇的故事,把矛头直指窃国大盗。汪笑侬最擅演悲剧,其唱腔苍老遒劲,“低回呜咽,慷慨淋漓,将有心人一种深情和盘托出”(《耕尘舍剧话》)。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了时装京剧的演出活动。他自编自演的《瓜种兰因》(一名《波兰亡国惨》),演波兰与土耳其开战、兵败被各国瓜分的故事借波兰亡国的惨痛历史以警醒国人,痛骂卖国政府。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爱国艺人潘月樵和夏月润、夏月珊兄弟创建上海“新舞台”,这是中国第一个采用新式舞台与布景、上演新戏的重要场所,时装京剧大量涌现,京剧改良运动达到高潮。先后演出了《潘烈士投海》、《玫瑰花》等剧目。此外,刘艺舟在汉口自编自演了《皇帝梦》(又名《新华宫》),讥刺洪宪称帝丑剧,梅兰芳在北京编演了《一缕麻》、《邓霞姑》等。
戏剧改良运动也在其他地方戏中展开。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周善培在成都倡议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指导川剧改良工作。剧作家黄吉安(1836~1924)创作改编剧本多达百种,其中有的作品借古喻今,彰善瘅恶,如《柴市节》、《三尽忠》、《朱仙镇》等;有的作品广泛涉及生活陋俗,如戒鸦片的《断双枪》、戒缠足的《凌云步》、戒迷信的《邺水投巫》等。1912年西安成立的易俗社编演秦腔优秀剧目。河北成兆才在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剧种,创造了评剧。他一生创作和整理改编了近百种评剧剧本,其代表作《珍珠衫》、《花为媒》、《王少安赶船》、《夜审周子秦》以及时事新剧《杨三姐告状》等都盛演不衰。 话剧是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型剧种。它不用歌唱,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着时装,分幕,采用灯光布景等,属于写实主义的戏剧类型。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当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年底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了中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当时正是日本新派剧人才辈出的时候,中国留学生深受其影响。次年春在中国青年会举办的一次赈灾游艺会上,春柳同人演出了法国小仲马《茶花女》的第三幕。张庚认为:“这是真正由中国人用中国话所演出的第一个话剧。”(《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同年六月初,春柳社又在东京大戏院本乡座公演了由曾孝谷根据林译同名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欧阳予倩认为这“可以看作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的剧本,因为在这以前我国还没有过自己写的这样整整齐齐几幕的话剧本”(《回忆春柳》)。演出不仅轰动了留学生界,而且得到日本舆论界的广泛好评。《早稻田文学》刊物发表了长达二十多页的剧评。《黑奴吁天录》所体现的摆脱奴隶悲惨命运、争取独立自由的抗争精神,以及它那全新的逼真于生活的演出形式,激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此后春柳社队伍继续扩大,又陆续演出了《热血》等剧目。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受春柳社的影响,王钟声在上海组织春阳社。该社于同年在兰心大戏院公演了《黑奴吁天录》。由于在艺术表现上新旧混杂,演出不很成功。次年王钟声与任天知合作创办通鉴学校(培养戏剧人才的学校),于春仙茶园演出《迦茵小传》,话剧形态比较分明,张庚称之为“中国本土”上始见的“真正的话剧”(《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到了辛亥革命高潮时期,1910年底,任天知在上海组织进化团,次年到南京演出《血蓑衣》、《安重根刺伊藤》、《新茶花》等剧,标出“天知派新剧”的旗帜。上海光复后,进化团回到上海,在张园演出歌颂南京光复的《共和万岁》和劝募国民支援革命的《黄金赤血》。此时进化团达于鼎盛。1912年陆镜若在上海召集春柳社成员,组织新剧同志会,陆续参加的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冯叔鸾等。他们辗转江浙两湖地区进行演出活动,1914年回到上海,易名春柳剧场。演出剧目有《家庭恩仇记》、《不如归》、《猛回头》、《社会钟》等八十馀个。剧本不采用“言论派老生”的宣传方式和“幕外戏”的编剧手法,在剧坛独树一帜。春柳社在艺术方面整齐严肃的做法,对中国早期话剧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影响。此后踏上文坛的则是“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罗家伦等翻译的易卜生《娜拉》和胡适创作的《终身大事》等话剧剧本了。
三幕剧《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为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於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通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必然破产的结果。剧本作者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北京人 编剧 :曹禺 主要人物 :曾家三代 类型 :戏剧 内容梗概,人物性格,写作动机,作品评价,创作评价,曹禺, 内容梗概 《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古老的曾家此时住着三代人,第一代人是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曾皓的儿子曾文清,他的妻子曾思懿,一直在照顾曾老太爷的年近30岁的愫方,寄居在曾家的曾文清的妹妹曾文彩和她的丈夫江泰,第三代人曾文清年仅17岁的儿子曾霆和他18岁的妻子曾瑞贞,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园,他的同事长相和身材都极像远古时期原始人的”北京人“。离开曾家多年的老仆人陈奶妈带着自己的孙子小柱子回到北京曾家探望自己的老主子,得到曾家第二代人曾家儿媳妇儿曾思懿假意的热情相待,一番交谈中讨债的人在曾家门外死死讨债,而曾家少奶奶却死死不肯给钱叫管家张顺将其赶走,张顺与陈奶妈一起骂着赶走了讨债人。一旁小柱子与曾霆,袁园一起玩耍。八月节晚上曾家人请客所有人在家里吃饭,曾思懿谈到愫方的出嫁问题,主张愫方嫁给袁任敢,曾皓和曾文清则予以反对,此时讨债人又来到门口讨债,袁任敢和”北京人“用武力赶走了讨债人。瑞贞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身孕,而自身早已厌倦了曾家的生活希望打胎与袁任敢一行一起离开曾家,愫方劝其不要打胎,而瑞贞却心意已决。一方曾霆并不认可父母包办的婚姻而喜欢上了袁园,无奈袁园淘气没有表示。江泰责怪曾家人没心没肺喝醉酒无意将曾皓打伤,曾皓昏死住进医院,回来后刚好自己生日当天,邻家杜家向曾家讨债,提出条件要么交钱要么交出曾家房子要么交出曾皓年年上漆的棺材,曾少夫人认为父亲有钱,自己不愿出钱还债,提出交出棺材。江泰提出自己去找自己的朋友公安局局长,结果在大家的期待中江泰出走,交棺材的时刻已到,江泰却没有出现,在曾皓无助痛苦的呐喊中杜家人抬走了棺材,大少爷曾文清吞下鸦片断气而亡,曾霆写下了和瑞贞的离婚协定,愫方最终决定与瑞贞一起离开曾家,在劝好曾皓休息之后,愫方和瑞贞踏上了离开的汽车。 人物性格 曾 皓——在北平落户的旧世家的老太爷,年六十三。 曾文清——曾皓的长子,三十六。聪颖清俊,善良温厚,但是性格软弱无能,虽然已是中年却依旧没有生活经济来源,是一个”废人”从小与愫方相爱,却未能与愫方结合,在父母的主持下与曾思懿结合,后在绝望中吞食鸦片死亡。 曾思懿——曾皓的长媳,三十八九。自命知书达礼,精明干练,整天满脸堆著笑容,心里却藏着刀,虚伪,自私,多话,从来不知自省。平素以为自己既慷慨又大方,而周围的人都是谋害她的狼鼠。嘴头上总嚷着“谦忍为怀”,而心中无时不在打算占人的便宜,处处思量著“不能栽了跟头”。一向是猜忌多疑言辞间尽性矫揉造作,总之,她自认是聪明人,能干人,利害人,有抱负的人。 曾文彩——曾皓的女儿,三十三岁。 江 泰——他的女婿,文彩的丈夫,一个老留学生,三十七八。曾经做官,后来失势遭到通缉躲在曾家,有做实业的想法无奈未有实际作为。经常抱怨,然后喝酒 *** ,说话坦率诚实,最后一幕却欺骗了所有人拿着30元出去喝酒。 曾 霆——曾皓的孙子,文清与思懿的儿子,十七岁。性格软弱,反感自己的母亲,喜欢袁园。 曾瑞贞——曾皓的孙媳,霆儿的媳妇,十八岁。与曾霆没有爱情,后怀有身孕然后打掉,与曾霆协定离婚后瞒着家长们与袁家人一起离开了曾家。 愫 方——他的姨侄女,三十上下。性格温婉和善,沉默忧伤,处处忍让。父母早逝,来到曾家,一直承担著照顾曾皓的担子没有怨言,爱曾文清。最后在绝望与不舍中决定离开曾家。 陈奶妈——哺养曾文清的奶妈,年六十上下。性格直爽,有着乡下人的淳厚善良。 小柱儿——陈的孙儿,年十五。 张 顺——曾家的仆人。 袁任敢——研究“人类学”的学者,年三十八。 袁 圆——袁的独女,十六整。性格活泼开朗,天真率性,天真的说希望嫁给“北京人“ “北京人”——在袁任敢学术察勘队里一个修理卡车的巨人。 写作动机 剧本作者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作品评价 《北京人》是曹禺40年代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达到新高度的一个标志。是曹禺在抗日战争时期继《蜕变》后写成的另一部力作,也是曹禺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在业内被专家认为是曹禺先生最好的一部作品。 创作评价 《北京人》中的人物形象创作艺术上吸收了大部分其他作品创作的精华,在其中又另外有新的创造。例如曾思懿的形象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有一定的相似性,曾文清与《家》中的高觉新有所相似,而愫方则似乎综合了《家》中梅与觉慧的形象,而三代人各有矛盾又相互交织,使得全剧紧凑而富有张力。《北京人》显示出曹禺的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达到的新的高度。 曹禺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在天津出生。自小家境富裕,常有机会去看文明戏和传统旧戏,培养了对戏剧的兴趣。1923年春入读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1928年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预科,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涉猎西方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1933年大学毕业,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学任教,数月后进入清华研究院研究戏剧。 曹禺就读中学时已开始以笔名投稿杂志,并参与戏剧演出。大学毕业前写成《雷雨》剧本,并于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上发表。1935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应邀赴南京国立戏剧学校任教,后随校迁长沙和重庆。1942年初辞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教职,从事戏剧写作和编导活动。1946年3月,与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任教上海戏剧学校,后担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自编自导了《艳阳天》一片。在中国 *** 的安排下,1948年底秘密转道香港再经烟台到达解放区,1949年2月赴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 建政后,曹禺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任院长。文革期间被批斗,在北京人艺剧团和宿舍看守传达室。1978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恢复原名,曹禺再次任院长,并完成《王昭君》剧本。1996年12月13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