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斗结构常见于西南几省,鄂、湘、黔、川渝地区,其中又以土家族为主。全木结构的吊脚楼是土家族的主要建筑形式。穿斗房屋是一种柱架形式,其特点是每根檩条下一根立柱落地,不用梁,柱与柱之间用穿枋横穿过柱出檐变为挑枋。穿枋高四、五寸,厚二、三寸。
室内装修复古风格有什么特点
竖立柱梁大木之前,依一定比例,要把柱子水平距离和各步檩条高度画出来,规定柱梁构件的长度位置卯眼分布以及举架坡度,由于一般单体建筑物中,各槽柱架都是相同的尺寸规格,因此大部分构件在组装以前的加工都以这个图样为依据,宋代把这一道画图的工序叫做定侧样,柱架侧样也就是柱架横断面图的意思。《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在前二十七卷中,每卷一种,共介绍了二十七种柱架侧样,《园冶》中记有八种柱架侧样,反映出江、浙厅堂建筑的做法。在西南四川等省有穿斗木结构,和前述两部文献所记,又不相同,今分别介绍于下。
(一)《工部工程做法则》所介绍的二十七种柱架侧样
(1)九檩庑殿大木。(2)九檩歇山转角大木。(3)七檩歇山转角大木。(4)九檩楼房大木。(5)七檩转角大木。(6)六檩前出廊转角大木。(7)九檩大木。(8)八檩大木。(9)七檩大木。(10)六檩大木。(11)五檩大木。(12)四檩大木。(13)五檩川堂大木。(14)七檩三滴水歇山正楼大木。(15)七檩重檐歇山角楼大木。(16)七檩歇山箭楼大木。(17)五檩歇山转角闸楼大木。(18)五檩硬山闸楼大木。(19)十一檩挑山仓房大木。(20)七檩硬山库房大木。(21)三檩垂花门大木。(22)方亭大木。(23)圆亭大木。(24)七檩小式大木。(25)六檩小式大木。(26)五檩小式大木。(27)四檩小式大木。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全书共七十四卷,四个部分:
1.各种柱架断面结构…………………卷一~二十七
2.各种斗科结构………………………卷二十八~四十
3.装修及石、土……诸作……………卷四十一~四十七
4.工料估算…………………………卷四十八~七十四
四部分中,只有第一部分的各种结构依一定比例,记下侧样由式,可见其重要性。
清代官式建筑,通过一些侧样图式,可以看到两个特点:
(1)属于架粱式(抬粱式)结构,一根梁上托住几步椽子的屋顶重量,以致梁的用材要文一些,但梁下可以得到较大的空间。
(2)檩数成单时,脊檩也成单,屋顶最高处常要带上正脊;檩数成双时,脊檩也成双,檩上放置罗锅椽,使顶部成弧线形轮廓,通常不设脊而称之为卷棚顶。但在六檩前出廊转角大木的侧样中,由于前廊一步架,后面又不出廊,脊檩成单,屋顶要设正脊。
许多侧样里,尽管檩数相同,还有大式小式的区别,这当然是封建等级制在建筑工程上的反映。经过对《工部工程做法侧例》的研究分析,二者可以从十三个形制方面加以判别:
(1)从檩数比较看,小式大木最多用到七檩:大式大木可用到十一檩(太和殿实物是十三檩)。
(2)从开间尺寸比较,小式大木一丈左右,大式大木可达一丈三尺。
(3)从梁的架数看,小式跨空梁最长五架,大式跨空梁最长七架,梁下用随梁枋。
(4)小式檐柱径为明间面阔百分之五~七,大式檐柱径为明间面阔百分之七。
(5)小式金脊、檩下可不用垫板,四、五檩不用枋,大式各檩下必用枋子与垫板。
(6)小式不用飞椽,大式必用飞椽。
(7)小式不用扶脊木,大式必用扶脊木。
(8)小式以灰泥填椽档,不用椽椀,大式必用椽椀及里口木。
上述椽椀指在每根檩上,顺钉一条木板,板上做出一排圆洞,使椽子穿过;里口木指在檐椽头小连檐上,顺钉一条木板,板上做出方洞使方椽通过。
(9)小式脊瓜柱下不用角背支撑,大式常用角背。
(10)小式装修用风门及支摘窗,大式装修明间用格扇及帘架,次、梢间用支摘窗。
(11)小式大木拖小式瓦、石作,大式大木拖大式瓦、石作。
(12)小式埋头:四、五檩深四寸,六、七檩深六寸;大式埋头:四、五檩深六寸,六、七檩深八寸,九檩深一尺。
(13)台基露明高度,小式、大式也有不同的规定,前者依檐柱高度十分之一定高,后者依檐柱高度十分之一点五定高。
(二)《园冶》书中列有八种柱架侧样
(1)五架过梁式。(2)草架式。(3)七架列式。(4)七架酱架式。(5)九架梁五柱式。(6)九架梁六柱式。(7)九架梁前后卷式。(8)小五架梁式。
《园冶》是明人计成在崇祯七年(1634年)写成,全书三卷,内容以造园为主,兼及木构房屋厅堂,反映出若干长江下游建筑特点,上列八种柱架侧样图式中,复水椽与卷的使用即其特点之一。从图式看,卷就是在檩条下皮幔钉木板,顺着檩条的坡度,钉成圆弧形状,板的露明面或上油漆或糊纸。复水椽则是在各架椽子的下方,再用重椽,做成一假屋顶,把上部梁架封住。《园冶》作者强调说:“前添敞卷,后进余轩,必用重椽,须支草架。”这可能是在进深大的居住房屋中为调整空间采取的办法,在江、浙一带,这种做法一直保留,例如,民国年间姚承祖遗著《营造法原》第五章厅堂总论中说:“凡厅堂往往将内四界以前地位加深,自一界至二界,并于原有屋面之下,架重椽,使前后对称,表里整齐,自下仰视,俨若假屋者谓之轩。”界是屋架前后两根檩条的水平距离,就是前节所述“间架”中的架。
(三)穿斗房也是一种柱架形式
西南几省如四川用得很多,其特点是每根檩条下一根立柱落地,不用梁,柱与柱间用穿枋横穿过柱出檐变为挑枋。穿枋高四、五寸,厚二、三寸,穿斗房的柱可以用得很细。
以上通过《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园冶》两部书中的图式,可以看到我国封建后期即明、清四百年间木构房屋的柱架侧样概况。在实物中,混用不同的柱架侧样形式于同一建筑的情况,也是有的,江南住宅在空斗墙体中每看到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对一些建筑术语的比较也可看到地区之间结构法的互相影响。
仡佬族简介
相对于年轻人更加青睐和喜欢的现代装修风格而言,出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心态以及年代或者年龄方面的因素,所以对于上了年纪的顾客朋友而言,可能更加偏好于仿古方面的装修,而且除此之外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地方,比如茶楼之类的建筑场所也更加喜欢使用仿古装修,那么仿古装修有哪些特点呢?仿古的风格方面需要了解的知识又有哪些呢?有意向学习这些方面文字的朋友,不妨就会参考下文之类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
一、仿古装修风格介绍
仿古装修,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
二、主要特点:
仿古装修风格常给人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所以谈及中式古典风格实际上还包含民族风格,各民族由于地区、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风俗、宗教信仰以及当地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不同,具有独特形式和风格,主要反映在布局、形体、外观、色彩、质感和处理手法等方面。
仿古装修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充分发挥木材的物理性能,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或穿斗式结构,讲究构架制的原则,建筑构件规格化,重视横向布局,利用庭院组织空间,用装修构件分合空间,注重环境与建筑的协调,善于用环境创造气氛。运用色彩装饰手段,如彩画、雕刻、书法和工艺美术、家具陈设等艺术手段来营造意境。
装修设计随着中式古典家具的流行,中式居家风格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一种文化的情调,一种返璞归真的心灵的回归出现在人们面前。
三、其他特点:
门的造型设计,包括房间的门和各种柜门,既要突出凹凸感,又要有优美的弧线,两种造型相映成趣,风情万种。
上文为大家举例的是关于仿古装修特点以及风格方面的介绍和分析,由此可以得知,相对于现在比较流行并且年轻人比较喜欢的欧式简约风格而言,仿古装修更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适合茶楼等等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使用,而且也适合为长辈装修房子的时候作为参考,那么为了拥有一套令人满意的、采取了装修仿古装修风格的房子,小编认为大家就有必要参考上文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
仡佬族简介
仡佬族简介
仡佬族,现有159328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0%聚居于罗城仡佬族自治县。“仡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仡佬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毛难语、侗语非常接近。由于仡佬族人民与汉、壮族人民交往密切,仡佬语中吸收了不少汉、壮语词汇,绝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话。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耕作技术、作物种类和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佬族山乡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仡佬山乡是景色迷人的山水画廊,山如剑排,水似绸缎,素有“小桂林”之称。
仡佬族历史
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音老)有密切关系。大约在2000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自明代以来,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古称僚”。仡佬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为主,其次还产稻、麦、薯等。早在清代,仡佬族人中就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铁匠,铸犁、制作鸟枪,被人们称为“打铁仡佬”。仡佬族人因为长期与汉族人杂居在一起,所以生活习俗等方面已和当地的汉族相似,但至今仍保存一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节日庆典、饮食习惯。因为仡佬族人数少又居住分散,所以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就连语言也有很大差别,往往分散居住在一个县内的族人也不能通话。新中国成立前,仡佬族人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解放后,仡佬族人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生产水准不断发展,生活水准不断提高。
仡佬族音乐
仡佬族约有五万三千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仁怀,遵义,安顺,镇宁,大方,金沙等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和云南两省的部分地区。他们信奉多神,普遍会讲汉语,使用汉文。
音乐以歌唱为主, 有山歌, 儿歌, 酒歌等。著名的『 地戏』 是仡佬 族人民所喜爱的表演形式。『 打花龙』 是仡佬人喜爱的娱乐活动, 乐曲 描绘了这一欢乐热烈的场面。
仡佬族礼仪
仡佬族的礼仪是不成文的规约,是千百年来仡佬族在人际交往中自然而然地约定俗成的一种行为准则。
嫁取礼仪仡佬族有接亲“打新郎”礼仪。当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时,久候多时的女方家亲朋邻里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抡着青杆柴围打新郎,可怜的新郎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任由他们乱棍抽打。民间认为,打亲能打掉新婚夫妇的是非口角,使他俩后恩爱相处,白头偕老。
丧葬礼仪仡佬族把葫芦作为始祖的象征,置于神龛供奉。老人死后,将死者的指甲剪下后放入葫芦内,置于屋后神堂内秘存,这样,仡佬族认为死者会返回自己的图腾。
其他礼仪在宴会和某些公共场合,按辈分坐位,小辈不能与长辈同坐上方。若青年人与老年人同席,须坐得端正,言归正路。饮酒时老、小不能嬉戏。上菜后,须由桌上老人请大家提筷并先到鞭一盘夹菜,青年人才能跟随动作,不能单凭自己喜好乱来。男女间有老人在时言语举止尤须谨慎,不准骂本姓人是舅子。赶场、走亲戚外出若遇老人同路,须让老年人走前,年轻人随后。在父母死后的两三年内,家人言谈举止尤须庄重,不得笑颜嬉戏,更不能与别人吵嘴。女子行为更须检点,否则,被同族人视为对其先父先母为不恭。尤其是不允许男女间的不正当行为,否则,会受到“冲江”的处罚。
仡佬族庆节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如春节、端午节、七月节和中秋节。其中糯米粑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都要宴请宾客,均要做粑粑。民间广为流传着“端阳打粑送亲家,重阳打粑封龙口,谷熟打粑献新人”。
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在农历十月初一。每到这一天,当地的仡佬族杀鸡、备酒、敬奉牛王菩萨,祈愿牛王保佑耕牛体魄健壮,凡养牛户届时都要让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照镜子”,使它兴高彩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
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如春节、端午节、七月节和中秋节。其中糯米粑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都要宴请宾客,均要做粑粑。民间广为流传着“端阳打粑送亲家,重阳打粑封龙口,谷熟打粑献新人”。
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在农历十月初一。每到这一天,当地的仡佬族杀鸡、备酒、敬奉牛王菩萨,祈愿牛王保佑耕牛体魄健壮,凡养牛户届时都要让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照镜子”,使它兴高彩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
仡佬族服饰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大约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饮食
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稀饭或酸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来制作糯米粑,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食用时,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苏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和牛肉、马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鸡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时既可单独做汤,又可与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种风味菜肴。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将嫩辣椒放在干锅内爆成半熟,然后用油炒?;或将嫩辣椒煮成半熟,晒干,吃时再用油炸,直接用来下酒。
仡佬族善酿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谷等酿制而成,常用作礼品赠送亲友。
仡佬族建筑
仡佬族民间建筑。住房一般分作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两间者,一间作卧室,一间作厨房。以前的建筑形式有土筑房、篾编房和石砌房、小树条编织成的篱笆房、用枝枝作架盖以茅草的塌塌房和四脚棚。塌塌房檐下有矮小墙壁,四脚棚一般成三角形,屋檐触地。还有一种穿斗房(也称“高架房”),用大木柱和厚木板建成,以瓦片或薄石板盖顶。
仡佬族习俗
仡佬族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仡佬族热情好客,亲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为礼,遇到喜庆或节日,酒必不可少。
仡佬族宗教
仡佬族的崇拜与信仰以祖先为主,同时崇拜山神、大树神和土地等自然神灵,有的地方受汉文化影响较早,部分群众亦信仰佛教、道教。
祖先崇拜仡佬族祖先崇拜是其心灵世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祭祖活动大都透过农历腊月三十、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三、八月十五等节日进行。但各地仡佬族祭祀祖先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广西隆林县的仡佬族大部分家庭把祖先神台安置在房子最中间的厅堂里。有的地区在灶房内放一小块木板或临时在堂屋贴上几张纸钱,以示祖先的位置。有的以自家房屋最近的小山作为祖先的替身或在灶前默念祖先的名字,进行祭祀。
自然神崇拜自然神崇拜以三月三祭山神和大树神为主,有的地方也祭“宝王菩萨”。仡佬族人想信万物有灵,天地山川、风云雷雨、日月星辰、金石草木皆有神,五谷种子、碓、磨也有神,认为祭之可得福。如道真的仡佬族认为孩子拜古树、大石为“保爷”,孩子就可“易养成人”。因此,在仡佬族的信仰中,“神灵”比比皆是,呈现着直接的泛神、多神信仰。
偶像崇拜仡佬族也有一种偶像崇拜仪式“扎艾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贵州遵义、仁怀等县的仡佬人都要到坡上割来蕲艾并扎成似狗的形象,烧香、燃烛、献酒饭祭祀后,将其挂在大门的横枋或燕子梁上,以保全家人丁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