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yezi666

苏联留学(五十年代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有多少中国留学生)

yezi666 2023-12-29 114
苏联留学(五十年代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有多少中国留学生)摘要: [db:Intro]...

约10000名。50年代是1950年到1959年。根据查询政协联线网可知,从1950年-1960年,中国先后向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派遣了约10000名留学生,成为新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留学记:列宾美术学院留学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水平使其始终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普京总统上台后,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上升,伴随着它的教育水平。下面我带大家了解一下留学俄罗斯受欢迎的专业有哪些。

一、留学俄罗斯受欢迎的专业

 1、语言学(主要是俄语)

 如今小语种的就业情况愈发乐观,各行各业对外语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多,到俄罗斯留学,不管是学习专业知识还是单纯的语言用途,都是非常有发展的,学习俄罗斯本国语言,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并且女生语言接受、文字接受能力较强,对语言兴趣相对较大,学习起来相对简单。

 就业方向:可以去高校、辅导机构任教,可以去外企、跨国公司做翻译等。

 院校推荐: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喀山联邦大学、乌拉尔联邦大学等。

 2、贸易专业

 俄罗斯高校培养能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就业方向: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企业管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院校推荐: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喀山联邦大学等。

 3、经济学专业

 俄罗斯经济和我国经济之间一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中俄经贸往来不断加深,这也为学习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国际贸易的学生既懂俄语,又会英语,将会成为许多国家的抢手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咨询行业、证券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

 院校推荐: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喀山联邦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等。

 4、金融专业

 俄罗斯金融学专业知识涉猎较广,包含经济、管理、法律以及金融财务等专业知识,培养方向主要是复合型人才,而当下就业形势中最抢手的便是这类人才。

 就业方向:经济管理部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管理与财务咨询公司和大型工商企业就业等。也可以就职于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出版传播机构等。

 院校推荐: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喀山联邦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等。

 5、艺术类专业

 俄罗斯大学的艺术类专业在国际上名气很大,拥有音乐、美术、体育等各类艺术的专业院校,同时一些国立的文化艺术大学以及综合类大学的美术系也能够提供世界一流的教学服务。

 就业方向:不同艺术专业就业方向不同。

 院校推荐: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等。

二、俄罗斯留学世界知名大学

 1、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

 俄罗斯冠有俄罗斯国家名称的重点大学,学校创立于1797年,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的师范大学。且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挪威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学中心都与师范大学合作。每年有超过500名留学生从世界各地前来学习。

 其中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在语言和文学系学习,有进修俄罗斯文学的,也有进修语言的,如进修德语、法语和英语,或进修这几种语言中的一种,把另一种作为第二外语来学,这样加上俄语,使自己掌握三国外语以适应国际化的时代。另外,该校的心理学也是世界强项。

 2、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该校创建于1724年,是俄罗斯最早建立的大学。学校由彼得大帝下令创建,初称圣彼得堡大学,十月革命后改名国立列宁格勒大学。1991年12月前苏联解体后改名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并沿用至今。是的综合性大学,也是俄罗斯教育、科学和文化中心之一。

 它有四万名教职员工,有12个科学研究学院和19个系,总计培养了各类专家165000余人。圣彼得堡大学的历史紧紧与俄罗斯、前苏联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俄罗斯史册上,圣彼得堡大学曾涌现出了许多知名人士和科学家,谱写了诸多光辉篇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和总理梅德韦杰夫就毕业于该校法律系,另有大量政府高级官员,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多名普利策奖,菲尔茨奖和诺贝尔奖得主毕业于该校。

 3、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

 俄罗斯的理工科大学之一,是的大学,该校始建于1899年,当时名为彼得大帝皇家工学院,五、六十年代又称加里宁工程学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理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还是我国清华大学的对口学校,两校有交换学生。

 该校的毕业文凭被世界所有国家承认,包括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所以该校有许多攻读硕士和博士的外国学生,其中就包括很多我国的研究生。

 4、圣彼得堡文化艺术大学

 原名为国立文化科学院,成立于1918年,是前苏联最重要的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基地,现俄罗斯联邦文化部直属大学。建校八十多年来,为前苏联和现俄罗斯培养了大批文化艺术人才。圣彼得堡国立文化艺术大学是俄罗斯第一所在文化艺术领域从事教育和研究的高等学府,在对专业演员培训和文化艺术发展领域,以及在俄罗斯文化教育领域已成为重要的创新之一。

 学校每年将举办一系列重要的活动,主要包括艺术活动和创作活动,在学校里成立了几十个创作工作室、团队和研究室等;每年还会定期举办专业性的国际论坛,特别是在每年国际舞蹈论坛举办的国际舞蹈比赛都会引起世界关注。还与德国、瑞典、西班牙、法国、印度、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开展了众多合作培训项目。

人生中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但让人铭记在心、难以去怀的却并不多。1955―1960年的留苏岁月,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令我终生难忘。在苏联,在美丽的涅瓦河畔度过的青春时代,是一个带着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学习的时期。在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的五年,让我获得了知识准备,是我回国后工作的坚实基础。

 

 北去的列车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际、国内环境都很艰难。国际上,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形势严峻。国内,多年的战争,造成了饥荒和穷困,疮痍满目、百废待兴。1950年发生朝鲜战争,中美兵戎相见。当时的中国只好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要建设国家,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派遣留学生前往社会主义国家学习,是一个重要途径。

 

 那时候,中国人对俄罗斯、苏联美术的了解极其有限。上世纪30年代中期,徐悲鸿先生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办过美展。回国后,介绍了巡回展览画派的列宾、苏里科夫、谢罗夫和弗鲁贝尔的作品,称赞这些画家“皆世界之杰”,还说弗鲁贝尔是“具全能之天才,能以一切之繁形博色,纳入图案形式,其画其雕,独有千古,创作之才,近世罕俦”;说苏联画家米?涅斯杰罗夫、亚?杰伊涅卡和阿?雷洛夫精湛的油画技艺 “堪称一流”等等。1935年,经由鲁迅推荐,胡蛮先生卖掉自己的油画当盘缠,去往苏联考察。在莫斯科东方艺术博物馆他当过顾问,对该馆所藏的中国美术作品做过鉴定。此外,他还到列宁格勒美术学院(今列宾美术学院)进修过西方美术史。抗日战争爆发后,胡蛮途经乌拉尔、新疆,于1939年2月到达延安,在鲁迅文学艺术学院艺术系和《解放日报》的专栏上,介绍过一些苏联、俄罗斯美术。他在课堂上拿给学生看的,只能是一些印刷品,复制品绝少。鲁迅编辑出版的《新俄画选》、《苏联版画集》(1936年),在我国美术界、尤其是版画界,倒是影响深远。不过,以上说的这些,全是我回国以后才知道的,出国之前,一无所知。

 与前辈相比,我们这批人真是幸运儿。政府为留学人员几乎准备好了一切。先为每个人量体裁衣,四季服装一应俱全。我们很多人来自普通家庭,不要说穿,这么好的衣服,连见也没见过。从头到脚,换上全新的,真是兴奋。我的家乡在狼牙山区,乡亲家人要是看见当时的我,准认不出是谁了。兴奋和喜悦充满心头,与此同时,也感到忐忑不安,面前还有许多未知数。坐了十二天的长途火车,到达莫斯科之后,才得知我要进的是列宾美术学院,从今以后要改学美术史和美术理论。我原来读的是南开中文系,美术对我是个全新和生疏的专业,不过,那时候正处在什么都不在乎的年纪,一切服从组织安排,没多考虑,打起行李再上路,到了当时的列宁格勒。

 

 在列宾美术学院

 

 列宾美术学院是全苏的最高美术学府,创建于1757年,当时已有近200年的历史。19世纪60年代,这里曾是“巡回展览画派”的发祥地,“巡回展览画派”的革新精神,对俄苏美术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1953―1960年间,我国先后派往苏联学习美术专业的共有33人。其中多数来自国内的美术院校,他们多年从事油画、雕塑、版画或舞台美术业务,已有一定的基础,到苏联是为了进一步深造,只有学习美术史论的少数几个人,原是本科学生。

 33名学习美术专业的人,除李德春留在莫斯科大学艺术系学习艺术理论、李宝年进入列宁格勒穆希娜高等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雕塑之外,其余31人,先后进入列宾美术学院。这个时期的列宾美院,可以说拥有全苏最优秀的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舞台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而学院又把中国留学生安排到最有成就的大师画室里学习。他们以这样的真诚相待,今天回想起来,让人感念难忘。

 在这里,我先把在列宾美院留学者名单和系别开列出来,请读者一窥全貌。进入油画系的有:李天祥、林岗、全山石、肖峰、李骏、张华清、徐明华、郭绍纲、邓澍、冯真、苏高礼,以及进修教师罗工柳;进入雕塑系的有:钱绍武、董祖贻、曹春生、司徒兆光和进修教师王克庆;进入版画系的有:陈尊三以及进修教师伍必端;进入舞台美术系的有:周本义、马运洪、冀晓秋以及进修教师周正、齐牧冬、王宝康;进入美术史美术理论系的有:程永江、晨朋、邵大箴、奚静之、谭永泰、许治平。这样,列宾美院的所有系科,除建筑系外,其余各系都接纳了中国留学生。

 最早来到列宾美术学院的,是李天祥、钱绍武和陈尊三,那是 1953年。他们分别进入了油画系、雕塑系和版画系。这三个系,还有舞台美术系,学制都是六年。前三年是基础课,中国留学生与苏联同学同堂上课,后三年分别进入不同画室攻读专业。只有美术史美术理论系的学制为五年,进修教师的学习期限一般是两年或三年。

 先说油画系。林岗和张华清完成三年基础课后,进入鲍?约干松画室。约干松是“苏联人民美术家”、“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在苏联,这是做出最高成就的人获得的最高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员受审》和《在旧时的乌拉尔工厂里》,在苏联几乎家喻户晓。能作他的入室弟子,对苏联学生来说也不很容易。画人物素描,他要求学生注意结构、整体感和力度感;画油画,则强调用色彩塑造形体,而不过分依赖素描。色彩的训练、运用,是约干松的讲授重点。他强调色彩的表现力,画面成为一曲“色彩交响乐”是他的要求。这种训练使中国学生受益匪浅。

 院长维?奥列什尼科夫,院务已经相当繁忙,还是接受了五名中国学生――李天祥、全山石、肖峰、李骏和徐明华。奥列什尼科夫长于肖像和革命历史题材画。他任院长达25年,桃李满天下。他力主现实主义画风。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画坛上现代主义艺术活跃一时、学院里自由画室纷纷成立,“架上绘画”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这时候的他站出来表示反对,撰文阐明自己坚持的艺术主张。他认为油画创作一定要有思想内容,主题要鲜明。这几句话,日后读起来稀松平常,当时却是掷地有声之语。他一生恪守自己选定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就是在这场争论中,苏联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主题性绘画”主张。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我国的美术创作中,“主题性绘画”也奉为时尚。

 在我毕业前夕,老院长奥列什尼科夫亲口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们国家的文化传统深厚,历史悠久,回国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把在这里学的东西,与你们的传统结合起来。”他对中国留学生有一份格外的关切之情。每逢节日游行或有大型活动,他总喜欢和中国学生交谈,甚至能叫出一些人的姓名。1960年,我要毕业了,老院长约我到他的画室,用了三、四段时间,为我画了一幅与真人等大的肖像,现在收藏于国立高尔基美术馆。后来中苏两国之间发生问题,老院长出版画册,把这幅肖像收入其中,并非无心之举。1987年,肖峰访问母校时,特地去拜望院长。老人一阵唏嘘,流下热泪。他说:“我爱你们。你们是我最好的学生。”他还说:“在我的画册中,收入了我为李(这是当年苏联师生对我的称呼)画的肖像,就是要表明我对中国留学生的情谊始终如一”。每当列宾美院的中国留学生凑在一起时,怀念老人的心情便油然而生。

 郭绍纲、邓澍的导师是尤?涅普林采夫。他以《战斗后的休息》一画,名震画坛。由他本人复制的这幅作品,收藏在我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内。冯真进入的是顶红一时的叶?莫伊谢延科画室,苏高礼则向油画大师梅尔尼科夫学习大型壁画。

 罗工柳于1955年以进修教师身份来到列宾美院。当时他是中央美院的副教授、油画系主任。他长我们近20岁,我们用俄语称他“罗嘉嘉”即“罗叔叔”。他在1951年创作了《地道战》,一时好评如潮。那是他刚放下木刻刀、拿起画笔的第一张作品。他在艺术构思、素描基本功和构图方面显示出自己的特色,让人瞩目。但在油画的艺术表现力上,显然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罗工柳也自认为《地道战》画得“比较粗糙”。人们称之为“土油画”,一是说它“粗糙”,另有一层意思,是说它蕴含的泥土气息、纯朴感和时代感,后一层意思则是积极的认同。

指导罗工柳进修的是“苏联人民美术家”、苏联美术研究院院士约?亚?谢列勃良内。罗工柳有备而来,他首先完成了院方要求的任务。此外,他花了很大功夫钻研列宾的艺术思想、创作方法,对亚?瓦?谢罗夫、康?科罗温和伊?列维坦在油画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也有深入研究。他以刚学到的油画技法,临摹了列宾的名画《伊万雷帝杀子》和科罗温的《柳芭托维奇肖像》等名作。假日里,罗工柳到农村去体验民风、民情,观赏俄罗斯的自然风光,画了大量的油画写生作品。以上是油画方面的简单情况。

 

 学雕塑的钱绍武、董祖贻、曹春生、司徒兆光以及进修教师王克庆,他们得到了苏联最著名的雕塑家米?阿尼库申和米?克尔津等大师的教导和关照。苏联时代的雕塑可以说是杰作频连,我们乘车刚到达莫斯科,一眼看见穆希娜的《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雕像,钱绍武就十分激动,当时的情景,至今犹在眼前。在钱绍武毕业答辩的时候,雕塑大家叶?维?武切季奇应邀作为评委,专程从莫斯科来列宾美术学院参加评审,听说他们两人发生了争论,至于争论的细节,我就不清楚了。

 学版画的是陈尊三和中央美术学院派出的进修教师伍必端,他们肩负着学铜版画、石版画和麻胶版画的使命,这些是中国同行不熟悉的画种。苏联的版画形式多样,每一种形式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同观众对话的能力很强。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正要创办版画系,新技术、新技巧,以及版画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急需之务。摆在伍必端、陈尊三面前的任务不轻,他们付出了双倍的努力。

 在苏联,物质生活条件很好,我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但语言的障碍以及环境的改变,却让我们感到困难重重,我学美术史论,语言方面的困难更大。历史上许多名家、名作,仅是长长的人名、作品名,就够我们记的了,而与日常生活毫无关联的生僻的单词,只好反复背诵。老师讲古希腊、古罗马美术史,神话故事一个套着一个,简直让我如堕五里云中。中世纪美术史里,一样是满篇难懂的《圣经》典故,脑子里一样是迷雾一团。我们几个中国同学课前一起预习,课后再找苏联同学补笔记。苏联同学总是热心帮忙,有时干脆坐在我们旁边听课,发现我们记错了,就立刻给予纠正。我们听课,多是坐在第一排,这样听得清一些,也能看清幻灯片。我的论文导师索菲娅?卡拉夫凯维奇,不但帮助我选题,还为我联系访问画家、画室。当时尚不入主流,但技巧高超的犹太画家马克?克里昂斯基,就是经他慧眼推荐,我才得以结识和访问的,后来我和马克?克里昂斯基之间保持着长久的友谊。此外,他还介绍我去旁听苏联美术家协会的会议,帮助我从多方面了解苏联青年美术家的创作情况,让我顺利完成论文。讲授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老师安娜?彼得罗夫娜?邱巴娃,请我们到她家作客,实际是引导我们对难懂的古代美术产生兴趣。她的一番苦心,随着岁月的增添,我们越发感到珍贵。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彼此间的友情却像一樽开坛老酒,醇厚而清香。1997年,我的女儿李萌到圣?彼得堡,看望我的老朋友尼娜?法敏斯卡娅。尼娜问长问短,给她讲述了我们大学时代的许多故事。柳达一家请她作客,喝茶、聊天之外,还要唱歌,追忆那段共同的往昔,对我们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第二课堂

 

 苏联的各大城市,都有很好的博物馆。列宁格勒的冬宫博物馆,与巴黎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四者齐名,号称世界四大博物馆。冬宫博物馆座落在涅瓦河边,距我们的校园仅有二十分钟的路程。这座壮丽、辉煌的博物馆,原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收藏之地,1852年对外开放。十月革命后,并入了多家私人藏品,收藏量大增。它的收藏以外国美术作品见长。欧洲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美术,覆盖齐全,各个画种无不具备。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作品,也有收藏。冬宫博物馆经常举办学术讲座,出版画册。我们美术史系的课程如古代雕塑、西方绘画,东方艺术,常到冬宫去上。在美术原作面前,感受到的格外深刻。冬宫堪称我们的第二课堂。

 学油画、雕塑、版画和舞台美术的中国留学生,只有星期天或假日,才能到冬宫参观、临摹。冬宫博物馆是一座艺术的殿堂,那里的每件作品,都会令人驻足。

 

 暑假实习

 

 在列宁格勒郊区、黑海岸边和高加索山区,设有列宾美术学院的实习点。夏天,院方安排学生到实习点附近的集体农庄去写生、体验生活。这种实习和暑假连在一起,时间往往很长。我们或与苏联同学一起去,或是中国留学生自己单独出去。伍必端借实习的机会,曾到立陶宛首府塔林的同学家中去做客,实习也是结交苏联朋友的好时机。

 1957年暑假,我与罗工柳、伍必端、林岗、肖峰、全山石、谭永泰一行到苏联南方实习,先到了黑海边的土阿普谢。那个地方离海防重镇、疗养胜地索契很近。我们到山上画写生时,身边忽然出现了边防军,他们盘问再三,待我们说明身份并把所画的景物拿给他们看过,才算了结。

 从黑海边,我们转道去了乌克兰美丽的小城卡涅夫。它座落在第涅泊河高高的岸边上,我们每天到河边画风景。这里有蓝天、茅草搭成的屋顶和白墙,几种颜色在阳光下显出一种特有的诗意。俄罗斯风景画家库因吉曾以《第涅伯河上的月夜》一幅作品开过一场展览会,观众还要排队等候,美术史上的这个佳话,课堂上一讲也就过去了。而此刻,亲身领略了这种特有风光,我们对《第涅伯河上的月夜》和他的另一幅作品《乌克兰的傍晚》,似乎顿有神会。库因吉真是一位天才,怪不得他把观众弄得如醉如痴。休息的时候,罗工柳、伍必端、林岗、肖峰等人到第聂泊河里游泳。这条河很宽,俄罗斯作家果戈里形容说,小鸟飞到中间都要累死。河面上,还有快艇、船舶过往,中国人在这样的大河里游来游去,让船员们感到惊讶,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有点冒险。

 乌克兰一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在集体农庄的一段生活。我们一进村,迎面飘来的就是一股苹果酒香。农民们正在自家庭院里酿酒,果园里传来姑娘们的动听歌声。这不是**里的场面,是活生生的现实。罗工柳、肖峰、全山石不能不为所动,都为姑娘们画了肖像。清晨,看瓜老人为我们摘下西瓜送上门来,上面还带着露水。乌克兰的土地是富饶的,那里的人民也热情。我们走在路上,遇到汽车,一招手,司机就会停下来,而后把我们送到目的地。

 “一招手,就把我们送到目的地”――这句话,正是我们留学苏联时期全部感受的最好概括,而这个“目的地”,正是艺术的殿堂。

 

 晨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栏目策划、责任编辑:唐宏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