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为什么会允许晚清留学生,前往各国学习先进的知识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比方说,为什么列强要在东北、青岛等地修建铁路和下水道呢?那是为了方便他们自己。
同样的道理,这些留学生从海外学习了先进的技术以后,是可以回来报效祖国的,选择权在留学生自己手里。他们回来建设祖国,其实是更加方便列强在晚清王朝的统治,这样他们统治起来就更加不费劲了,因为有了所谓的代理人。
列强明白清王朝不崛起,光靠几个留学生不顶用。
列强和清王朝打交道已经不是一两年的时间了,从乾隆时期的卑躬屈膝,到道光时期用大炮打开国门。再到慈禧太后时期,将清朝打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王朝。
长达百年的交流之中,列强早就摸透了清王朝的尿性。他们知道清王朝已经是腐朽不堪了,打仗不管用,发展也难发展,全国上下全是贪官污吏。
五月,定留学生赴美名额,因美退还庚子赔款,为中国学生赴美游学费,议自退还之年起,初四年每年遣一百名,以后每年至少须遣五十名,遂订办法大纲。是年美工商部新颁华人入美保护例凡十条,大旨仍重在禁止限制华工影射赴美,而於商贾、教习、学生等游历则从宽。---《清史稿》
这么一个王朝想要崛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就算列强允许中国留学生出国读书,学习先进的技术,又能改变什么呢?封建体制无法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么这一台机器就无法加速运转。这些留学生,就好像是换了几颗钉子。
机器成了老不中用的玩意儿,发动机已经停滞不前了,光换几颗新钉子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说当时的留学生所能改变的,只有他们自己的命运,于整个国家而言,并没有什么作用。
留学生未必愿意回国,但是这么做可以获得清朝富人的认可。
当时普通农民家的孩子可以出国吗?答案是你想多了,不要说清朝了,就是现在又有多少农民家庭的孩子有资格出国留学呢?当然第一批试验品不能计算在内,他们是去做炮灰看看的。所以说当时列强支持清朝派留学生出国,其实是为了给清朝富人们一点希望。这帮人掌握着清朝的经济命脉,这帮人存在于清朝的上层社会。
甲寅,予考试留学生金邦平等进士举人出身有差。命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往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戊午,诏置盛京三陵守护大臣。裁盛京户、礼、兵、刑、工五部侍郎。---《清史稿》只要列强博得了这帮人的好感,那么他们在清朝的统治,可就顺风顺水多了。列强发布一个命令,如果是比较无理的,可是他们以留学名额作为诱惑,你作为一个富人,会不会为了给子女出国留学,而放弃原则呢?大抵应该是会的。
留学生出国常态化以后,就会出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是否愿意学成归来。这个问题很严峻,不是每个人都像詹天佑、,茅以升那么爱国的。这些留学生很可能就不愿意回来了,不回来的大多数就成了列强的一份子。能够出国留学,要么是有钱人,要么是智商高,所以说这些人的加入对列强来说没有任何坏处。
再说了,回国的留学生,列强也是表示欢迎的。毕竟当时的清朝,已经有一半成为了列强的殖民地,发展清朝也就是在发展他们自己的地盘。
普世价值观成为幌子,列强只是想要获得更多利益罢了。西方人讲究普世价值观,也就是一种跨越国际的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包括了明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为了迎合这种价值观,列强们当然不能反对清朝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这件事,因为他们讲究自由。
是年,李鸿章以外洋留学生回华,於操法、阵法、电学、水雷、旱雷,均有心得,饬分赴各营教练弁兵,并设武备学堂。十二年,张之洞以广东省驻防营,於光绪六年,选甲兵千五百人,改练洋枪洋炮及阵法,乃裁汰旗营水师,附入步军,编为两翼,合阵操演。---《清史稿》
可是这是他们的目的吗?很显然不是。如果他们真的讲究普世价值观,就不会冲进圆明园烧杀抢掠了。他们希望中国留学生学成归来,成为清朝的建设者。因为只有建设好清朝,他们才能更好地在这片土地上享有各种权利。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缺少代理人,这是可以肯定的。一旦这帮留学生接受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同化,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就会用西方思想来改变清王朝的建设。
总结:文化的入侵,往往比枪炮还要狠。
消灭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那就是灭亡他们的文化。把他们的古建筑都变成钢筋水泥,把他们的文字都变成英文字母,把他们的价值观都变成西方价值观。这么一来列强便从骨子里彻底征服了这片土地。当然有人会说,西方的东西就是好啊,比如说现在的编程,只能用英文,你不可否认编程是时代进步的必需品之一。
此外还有就是钢筋水泥这些东西,只有靠这些建筑材料,才能建各种高层住宅、摩天大楼等等,这是古建筑永远无法企及的。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我们现在去哪座城市,还能看到不同的特色文化呢?全部都是雷同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特殊性。
甚至那些古老的文化,已经成为了景区里面赚钱的工具,从骨子里已经变味了,更别说好好传承下去了。文化一旦遭受入侵,那么来的比枪炮还要凶猛。
选文写了"清国留学生"的那几件事情,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藤野先生文中开篇运用了不少笔墨描写清国留学生,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比喻、夸张、反语.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持厌恶、鄙弃的态度,通过描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的丑态和学跳舞的丑行来展示,并运用比喻(头顶上盘著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夸张(形成一座富士山)、反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等修辞手法加强这种效果.
《浪淘沙》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汹涌澎湃的惊叹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大中国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当然是让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提起中国的名子,也让生活这里的人民自豪起来吧!
鲁迅 课文藤野先生里写了清国留学生的几件事情赏樱花和学跳舞两件事
窃读记主要写哪几件事,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读书和很渴望读书的思想感情。
《春行寄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涧水尚能西流,而人事无法回头。诗人满怀愁绪,佳境无法深入其心。乐景写哀情,正衬托出哀愁的无尽和慨叹的深沉。此诗通过描写暮春风光,表达诗人失意和不遇知音的心情。
《暮江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tshjj.yeah./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 *** ,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线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山房春事二首》描写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主要抒发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
怀子由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怀子由弟表达了作者的
因与亲人离别日久,竟使年轻的诗人早生华发。这种种感受写得情深调苦,披露了他寂寞的心境。但尾联忽作转折,诗人因买貂裘而思出塞,显示了报国疆场的愿望。
登鹳雀楼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