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于百家号
左为日本旗,右为黄龙旗,清国人和日本人联谊后在合影吗?非也。这是在日本的清国留学生。他们穿着长袍,留着辫子,应该是去得比较早的。
我们知道,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清朝的甲午战争,这是两国洋务、维新运动成果的一场大对决。最终,清朝失败,割地赔款。我们还知道,1872年开始,清朝就派出了留美幼童,比起日本派留学生,时间差得并不远。但留美学生未能救得了清朝。被日本打了一记重重的耳光之后,清朝有点猛醒了,觉得日本与大清政体相似,却能成功,何必舍近求远呢?于是,派出了13名留学生。(本图为第一批留日学生与接手他们的嘉纳治五郎合影)
与之前派的是幼童相异,这次,去的都是成年人。据日本酒井顺一郎一篇研究文章里写到,这13人分别是唐宝锷(19岁)、韩寿南(23岁)、朱光忠(22岁)、冯訚谟(20岁)、胡宗瀛(20岁)、王作哲(19岁)、戢翼翚(19岁)、赵同颉(19岁)、李宗澄(18岁)、瞿世瑛(18岁)、金维新(18岁)、刘麟(18岁)、吕烈煇(18岁)。都是青年才俊。他们住在东京神田区,后来,这里形成了中华街。
不过后来,李宗澄、韩寿南、赵同颉、王作哲因受不了日本人的贬低性称呼而先期回国,于是又从国内补招了两人(所以第二图留学生为11人)。他们忍辱负重,完成学业,有所成就。如唐宝锷后来成为律师。(本图后排为在实践女学校读书的清国女留学生)
1902年7月,清国教育视察团到了弘文馆,受到学校的欢迎。弘文馆是嘉纳治五郎创办的专门教留学生日语的进修学校。
清国留学生,最初是官派,后来因为学费、生活费都不是很贵,私费留学的越来越多。毕竟,在日本镀下金,回国好找工作啊。(本图为实践女校的清国留学生)
而接受清国留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就是明治维新的功臣大隈重信创办的早稻田大学。校内专门成立了清国留学生部。这是1903年大隈重信(前排中坐者)与清国留学生及学校干部的合影。
大隈重信思想较为开明,不是激进的侵略派。与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关系都比较好。
日本除了赚钱,接收中国留学生,也是想培养亲日派,将来好办事。清国未必没有考虑到这些,但当时以两国的关系,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毕竟,甲午战争之后,两国关系还算平和。百日维新时,正在中国游历的伊藤博文甚至愿意给光绪皇帝当顾问。不过,令朝廷始料未及的是,前往日本的留学生在接受了新思想后,就不跟慈禧太后们一条心了(本图左一为黄兴)
最终,大量的留日学生埋葬了清朝。当然,他们只是挥锨的。振臂一呼就能让爱新觉罗的天下分崩离析,显然,慈禧太后们还是要负主要责任的。(本图为1907年早稻田大学的清国留学生本文照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虽然清政府在整体上采取了顽固的守旧思想,对外来文化采取不认同不采纳的态度,但是朝廷中依然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应该进行改革,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装备来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人就是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
洋务派中奉行的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了更好的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回国,除了通过资金购买西方的先进设备,还要能够熟悉西方技术和操作西方设备的人才,于是如何培养能够引领未来技术发展潮流的人才也就被清政府提上了日程。而解决这个人才问题的方法就是派遣留学生。
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就是在李鸿章的组织下被派往美国学习的。由于当时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还局限在传统儒家文化的思维里,所以留学生被派遣出国后都只是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其目的和方式类似中国现在的专科学生。由于人们无法认同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方式,最后也都被勒令回国。